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所有描述人類疾病大流行文學傑作中,沒有哪一部比奧維德的《變形記》更生動地描述了自殺,書中描述公民們為了應對瘟疫的社會心理困境,“他們上吊自殺,以死來殺死對死亡的恐懼。” 正如一個多世紀以來大流行病首次成為現實一樣,以一種破壞性的“生活模仿藝術模仿生活”的方式,與 COVID-19 危機相關的自殺事件的訊息席捲全球,可悲的是沒有減弱的跡象。
K. Balakrishna,一位 50 歲的印度三子之父,可能是首位與冠狀病毒流行病相關的自殺受害者。據推測,恐慌促成了他的死亡。從歷史上看,疾病大流行一直與嚴重的心理後果有關。這不應令人驚訝。“大流行病”的簡單定義描述了一種疾病跨越大範圍的傳播,但諸如“大流行病”、“瘟疫”以及現在的“冠狀病毒”等詞語並非以簡單的方式被體驗;它們充滿了恐懼、焦慮、悲傷和混亂。 Balakrishna 不斷觀看與冠狀病毒相關的影片,並確信自己感染了病毒,會傳染給家人:他是恐慌情緒蔓延的受害者。恐慌會使我們士氣低落,會因偏執和恐懼而使我們癱瘓,而這些情緒反過來又會導致絕望和無助。
艾米麗·歐文,一位 19 歲的英國少女,很可能是這次流行病中最年輕的自殺受害者。她沒有被診斷出感染病毒,也沒有報告任何症狀。相反,封鎖的宣佈和即將到來的隔離使她感到恐懼。阿爾貝·加繆的傑作《鼠疫》完美地說明了隔離與痛苦之間的關係。加繆對奧蘭鎮爆發鼠疫的虛構描述現在與現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城市大門關閉,實施隔離,市民彼此隔離。他恰如其分地將居民的困境比作監禁:“他們因一項不明罪名被判處無限期的懲罰。” 對這些措施將持續多久的不確定性使奧蘭人,就像我們一樣,感到在規劃未來方面無能為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老年人尤其面臨風險。在 2003 年 SARS 爆發之後,老年人自殺事件激增,這可能是未來趨勢的預兆。老年人對孤獨和隔離非常敏感,因為他們依賴強大的社會支援,尤其是在困難時期。現在社群的社交接觸已降至最低,並鼓勵保持社交距離。老年人尤其被建議減少社交接觸並待在家中。社會網路的削弱擾亂了正常的社交生活,併產生了無價值感。
僅在一天之內,兩位醫護人員,義大利 34 歲的護士 Daniela Trezzi 和一位 20 多歲的英國護士自殺了。他們都因在前線經歷的恐怖事件而深受創傷。社群將護理人員、護士和醫生視為力量的支柱,但同情疲勞——因照顧預後不良的患者而導致的情感倦怠——在這些工作人員中很普遍。醫護專業人員現在被要求就資源分配做出艱難的倫理決定,一旦資源變得稀缺,他們將只剩下診斷的角色,而對治療卻無能為力。將這種情感負擔新增到對感染疾病的恐懼中,您就會感到一種絕望和失敗感,這可能是災難性的。
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隔離措施解除,經濟連鎖反應也將是巨大的。 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已經奪走了第一位自殺受害者的生命:德國黑森州的財政部長 Thomas Schäfer。在他留下的一張紙條中,他解釋說,他深感擔憂,他將無法滿足民眾對財政援助的巨大期望。 “你將會看到成千上萬的自殺事件,”特朗普在福克斯新聞市政廳會議上說。 在白宮的 簡報會上,他指出,“人們會感到極大的焦慮和抑鬱,當你經濟狀況糟糕時,就會發生諸如此類的自殺事件。”
是的,特朗普的警告可能被誇大了,但這仍然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經濟危機可能不會像 COVID-19 那樣造成如此多的死亡,但高失業率、貧困和無家可歸都將導致自殺風險飆升。 事實上,自殺事件往往在經濟衰退時期上升:在 1932 年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自殺率上升到每 10 萬人中有 21.9 人的創紀錄水平。
因此,當全球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患者進行積極的身體治療時,社會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脆弱的自殺人群卻被忽視了。 可以做些什麼? 政府和醫療保健部門都應發揮作用。
例如,我們應立即建立心理健康倡議,重點教育公眾和醫護人員如何在巨大的壓力和焦慮下做到最好; 這可能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時期的社會心理損失。 我們還應實施針對高危人群(包括既往有精神健康診斷的患者和老年人)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監測,然後採取有效干預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自殺意念。 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制定專門為應對這場大流行病善後事宜而設計的心理健康計劃。 受影響者的社會心理需求將是獨特的,應為此類人群設計心理康復干預措施。 治療應以危機為導向。
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要互相照顧。 在《鼠疫》的結尾,加繆透過他的主角醫生伯納德·裡厄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在經歷瞭如此多的苦難之後,人類是否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加繆提供了一線希望,他總結說,我們可以,因為“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是人們可以永遠渴望,有時也可以獲得的,那就是人間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