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是《大眾科學》辦公室裡那種能激發我們對話的瘋狂想法。一切都始於我的同事邁克爾·莫耶開的一個玩笑,說某位政治家可以用氣球建造他的月球基地:只需收集熱空氣,然後一路飄上去。哈哈,我們都知道氣球在外太空是沒用的。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什麼它們不能在外太空飛行呢?
我越想越困惑,所以讓我把它當作一個試探性的想法提出來,看看你們能不能把它推翻。基本規則:不允許模稜兩可地訴諸“可行性”或“實用性”。你必須從純粹的物理學的角度來論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使太空氣球成為可能的是,太空並非真正的真空。即使是星系際空間也充滿了物質,儘管很稀薄;以它的標準來看,地球延伸的大氣層是一片濃湯。只要氣球內部的密度低於周圍環境的密度,它就應該上升——無論周圍環境的壓力有多低。阻力會限制氣球的上升速度,但不應該完全阻止它,並且可以透過選擇長橢圓形而不是球形來最大限度地減少阻力。
隨著氣球的上升,它會與周圍環境的壓力和密度成反比地膨脹(忽略溫度)。在發射時,內部和外部壓力相等,內部密度較低;在上升過程中,壓力保持均衡,因此內部密度將始終小於周圍環境的密度。忽略溫度可能不是一個糟糕的近似值:絕對溫度最多變化幾個數量級,而壓力和密度的下降幅度更大,而且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包括一位政治家來調節內部和外部之間的溫差。
材料的張力會與半徑成正比地增加。它的單位是力,自然界中可能的最大力,普朗克力是1044牛頓,所以氣球可以比已知宇宙還要大,然後才會絕對破裂。氣球壁會變得非常薄且多孔,但由於面積和體積的縮放比例,它們應該始終能夠容納氣體。
底線:如果你在地面上放飛一個氦氣球,它應該會永遠上升!它會漂浮到地球大氣層與行星際介質交匯的地方,然後漂浮出太陽系,然後到達星際空間,像超新星吹出的氣泡一樣漂浮出銀河系的平面,最終落在大尺度宇宙結構的空隙中。
除非我遺漏了什麼,否則氣球天生不能在太空中工作的說法是無稽之談。限制因素不是物理學,而是材料強度和滲透性等微不足道的工程問題。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氣體動力學定律假設了一個連續體,這種近似在地球的上層大氣中就已經失效了。
現在,有人來告訴我我遺漏了什麼。
圖片來源:NASA/ARCADE/Roen K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