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未來兩週,192個世界政府是否會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以此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上達成一致?還是他們會像之前的努力(包括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那樣,猶豫不決,意見分歧,就像他們對待之前的努力,包括無效的京都議定書那樣?
科學是明確的。無論人們如何看待最近從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部門盜取的電子郵件,世界仍在變暖(20世紀上升了0.7攝氏度),冰層仍在融化(北極海冰已降至僅159萬平方英里),甚至春天也提前到來。最重要的是,對於大多數科學家為氣候變化提供的簡單物理學解釋,沒有可信的替代假設:二氧化碳捕獲的紅外輻射以及大氣中的其他溫室分子。不是太陽強度的變化,不是城市熱島效應,甚至不是宇宙射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將逐漸增加,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行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獲得者拉傑endra Pachauri週一在開幕式上表示。
我將於12月10日至12月19日前往哥本哈根,加入15,000名與會者,在那裡我將觀察談判代表在處理被描述為“可能性的藝術”的政治時,如何將科學納入考量。最初的跡象比您想象的更有希望:美國有一個(微弱的)提案擺在桌面上,奧巴馬總統將與其他109位世界領導人一起為最後一天議程增添分量;世界領先的排放國——中國——已同意將其排放強度降低至少40%(一些政府官員甚至談到了2040年左右的排放峰值);世界關注於阻止森林砍伐和破壞,這使得印度尼西亞和巴西(已承諾自行減排)成為主要的排放國,並可能提供真金白銀以允許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17年的氣候談判中,從未有如此多的不同國家共同做出如此多的堅定承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伊沃·德·波爾說。“根據《京都議定書》召開會議的工業化國家需要提高發達國家在個別目標方面的雄心,”他特別希望看到他們在2020年前將全球減排量分配到比1990年水平至少低25%的水平。即便如此,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新分析顯示,各國提出的目標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僅為20億公噸。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個人層面上做很多事情,無論是購買更省油的汽車,還是加強房屋的隔熱。僅在美國就將所有這些加在一起:美國人可以將排放量減少7%——這相當於鋁冶煉廠、煉油廠以及鋼鐵廠排放的所有汙染物的總和。將此與一些其他的“楔子”結合起來,例如更多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或電動汽車,美國突然開始接近本世紀中葉為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所需的80%的減排目標。
唯一阻止我們的是猶豫不決,我們當然不想像哈姆雷特那樣。丹麥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表示,在會議結束時,“我們必須能夠將今天在這裡賦予我們的東西帶回給世界:對更美好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