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由於缺少雪,芬蘭的灰林鴞在過去半個世紀裡變得更棕色,根據2月2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芬蘭研究人員對灰林鴞 (Strix aluco)——一種遍佈歐洲的猛禽——的羽毛顏色進行了評分,特別是它們的羽毛是棕色(深色)還是灰色(淺色)。(《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由於貓頭鷹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對深色或淺色羽毛的性偏好,因此羽毛顏色變化的 главная 驅動力將是自然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最有可能的是,深色或淺色的羽毛是否更有助於捕捉到更多的田鼠,這是這種猛禽的主要食物。在赫爾辛基大學的鳥類生態學家帕特里克·卡雷爾領導的這項研究過程中——從1981年到2008年——棕色貓頭鷹的數量開始增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更具體地說,更多的棕色貓頭鷹在芬蘭的冬天存活了下來。原因是什麼?尚不確定,但由於氣候變化——降雪量大大減少——芬蘭的冬天在近幾十年變得更加溫和。降雪量減少意味著棕色貓頭鷹在白色景觀中追蹤獵物時,或者成為可怕的Bubo bubo(雕鴞)的獵物時,不太容易顯得突出。或者也可能是棕色也與貓頭鷹的生理機能有關,例如其免疫系統的強度或它需要吃多少食物。
事實上,自1961年以來,鳥類學家在芬蘭各地捕獲的棕色灰林鴞的比例有所增加,這為這一發現增加了更多的間接證據。
與此同時,還沒有直接證據支援任何這些可能的解釋,說明為什麼棕色貓頭鷹會比灰色貓頭鷹做得更好,即使在較溫和的冬天也是如此,正如研究人員承認的那樣。事實上,棕色和灰色貓頭鷹現在的冬季生存率大致相同(棕色貓頭鷹的生存率有所提高,而灰色貓頭鷹的生存率則保持不變)。
儘管如此,芬蘭灰林鴞可能會加入一個相對較短的動物名單,這些動物已被證明已經進化以應對人類引起的環境變化。英國著名的樺尺蠖就是一個例子,由於19世紀煤煙對其棲息地的汙染,它從淺色變為深色,然後在20世紀末,隨著這些情況的改善,又變回淺色。最近,哈德遜河底棲的小鱈魚迅速進化出了對多氯聯苯的抵抗力——多氯聯苯俗稱 PCBs,曾被通用電氣公司在20世紀中葉傾倒在河流中,用於電氣裝置。而且,由於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變化,各種動物和植物都在改變行為或活動範圍——並可能最終改變它們的基因。
但是,生物學家看得越多,人類科學家就越頻繁地發現,我們自己的物種正在指導其他物種的進化,儘管是無意中的。
圖片來源:Dick Forsman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