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家追蹤光汙染,人類逐漸失去與夜空的聯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日落後幾個小時走到黑暗中。你看到頭頂有什麼?如果你居住在世界上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你可能會看到銀河的寬闊條帶,在點綴著無數星星的黑色天空背景中閃耀。另一方面,如果你居住在繁華的大都市,那麼可見的東西可能更多地與你身處地球的哪個位置有關,而不是我們身處銀河系的哪個位置。

人工照明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的夜空。考慮到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光汙染遮蔽了數十億人頭頂的星空。

自2006年以來,一個名為“地球之夜”的專案一直在量化光汙染,使用受其影響的人們作為測量工具。該專案招募公民科學家對給定的星座進行肉眼觀測,然後將他們看到的情況與一系列針對不同光汙染水平校準的星圖進行比較。參與者透過線上表格提交他們的觀測結果。“地球之夜”最近一次的活動,即2012年的活動,收集了來自92個國家參與者的近17,000次觀測。(2013年的活動仍在接受資料,還剩幾周時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現在,一項分析多年“地球之夜”資料的新研究揭示了該專案的一些前景——以及其侷限性。來自公民科學家的彙總資料確實與天空輝光(大氣散射的人造光)水平高度相關,正如衛星資料估計的那樣。柏林自由大學的克里斯托弗·基巴及其同事在5月16日發表於線上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指出,業餘觀測結果因此可以用於跟蹤區域或全球光汙染隨時間的變化。(《大眾科學》和《科學報告》均為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但資料點過於不精確,無法說明區域性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人眼有其缺點,但與衛星和其他電子感測器相比,它確實有一些優勢。首先,人類無處不在——而且,智慧手機和其他可上網的行動式裝置也越來越普及。其次,人眼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儀器。研究人員指出,“衛星感測器在幾年內就會被更換,而人眼的進化則要慢得多。” 因此,收集多年或幾十年的肉眼觀測結果,可以對現在和未來的天空輝光進行同類比較。

基巴和他的同事指出,光汙染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和天文學問題。一些物種,例如蜣螂,已被證明可以透過銀河系的光線導航,而且在星星被光汙染遮蔽的地方,這些生物可能會掙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