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於 2009 年發射,是為搜尋環繞遙遠恆星執行的世界而建造的最精良和最高效的機器之一。 它的估計成本為 6 億美元,理應如此。
現在,任何人都可以篩選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大量資料,這些資料是在該望遠鏡觀測約 15 萬顆恆星以監測其多年亮度時獲得的。 對於那些擁有行星的恆星,以及那些行星軌道與開普勒視線對齊的行星,當行星從恆星表面經過時(一種稱為凌星的部分日食),航天器的光感測器會記錄到恆星亮度的下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些資料會被自動過濾,以定位可能的行星凌星現象——根據最新統計,該航天器已發現了 八顆系外行星 和 數百個等待確認的候選天體。 但是,如果過濾演算法遺漏了某些有趣的東西怎麼辦?
現在有了 Planet Hunters(行星獵人),這是一個由公民科學家驅動的網站,任何有網際網路連線的普通人都可以瀏覽開普勒光變曲線(恆星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測量值),並尋找表明可能存在行星的亮度變暗。 該網站於 12 月 16 日上線,由 一些與 製作非常成功的 線上星系分類專案 Galaxy Zoo 的人相同的人建立。
Planet Hunters(行星獵人)的介面非常簡潔; 系統會詢問使用者一系列關於他們面前資料的簡單問題(儘管最初解讀資料以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令人生畏),使用者可以放大恆星光變曲線中 promising 的區域,以嘗試區分凌星現象和單純的噪音。 但在試用中,這位記者很難找到任何可能合理地代表行星的東西。 儘管如此,我還是感到有壓力要把工作做好——如果居住在遙遠世界的某個智慧種族因我太懶惰或目光短淺而無法正確評估我所獲得的資料而未能被發現怎麼辦? 我可能只是有點妄想,但還有另一個更現實的動力來成為光變曲線的閱讀高手。 如果“行星獵人”專案在開普勒的資料中發現了其他人遺漏的新世界,那麼標記其存在的公民科學家將被列為宣佈這一發現的科學論文的合著者。
藝術作品鳴謝:Haven Giguere/耶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