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完成泰坦尼克號單人深潛至海底之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詹姆斯·卡梅隆在 1997 年的電影《泰坦尼克號》贏得三項奧斯卡金像獎後,曾自詡為“世界之王”,現在他也可以自稱為“海底之王”了。週一,這位電影製作人成為首位單人深海潛水員,抵達了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在太平洋表面以下約 11 公里的挑戰者深淵著陸。

卡梅隆還執導了前兩部《終結者》電影以及《阿凡達》,他駕駛著他的深海挑戰者號潛水器進行了七小時的往返航程,在地球上最深處停留了大約三個小時,以收集海洋生物學、微生物學、天體生物學、海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研究的樣本。基於這次探險的成功,他計劃探索其他深水棲息地,包括所羅門海的新不列顛海溝和馬裡亞納海溝的塞壬海淵部分。

深海挑戰者號長 7.3 米,寬僅 109 釐米,包括許多旨在幫助卡梅隆的特性進行他的探險。球形加壓駕駛艙配備了一種裝置,可以將卡梅隆呼吸和汗液中的水分收集到塑膠袋中,如果卡梅隆飲用水不足,可以從中取用。該潛水器本身垂直下降,駕駛艙朝下,位於 2.4 米長的燈和電池板下方。大約 70% 的潛水器體積被合成泡沫佔據,該泡沫由數百萬個懸浮在環氧樹脂中的空心玻璃微球製成。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位導演對深淵並不陌生,在週一的嘗試之前,他已經進行了 70 多次深海潛水,其中近一半是前往泰坦尼克號。他的 51 次潛水是在俄羅斯“和平號”潛水器中進行的,深度小於 5 公里。卡梅隆還投資數百萬美元建造了水下機器人潛水器,這使他能夠為他的 IMAX 泰坦尼克號紀錄片《深淵幽靈》以及一部關於俾斯麥號(一艘於 1941 年在北大西洋被盟軍擊沉的德國戰艦)的探索頻道電影拍攝水下鏡頭。

唯一另一次載人前往挑戰者深淵的任務是在 1960 年 1 月由時任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瑞士海洋學家雅克·皮卡德乘坐公共汽車大小的深海潛水器的裡雅斯特號完成的。沃爾什和皮卡德在海底停留了大約 20 分鐘後才重新浮出水面。沃爾什擔任卡梅隆探險隊的顧問,並乘坐探險船美人魚藍寶石號,卡梅隆從該船上發射了深海挑戰者號。

的裡雅斯特號建於 1953 年,其 15 米長的浮筒裝有 70 噸汽油,以幫助其下潛。隨著深度的增加,汽油被壓縮,進一步降低了船隻的浮力的裡雅斯特號設有一個可容納兩人的艙室,可攜帶足夠 48 小時使用的氧氣。這種飛艇狀的船隻帶有兩個小型錐形窗戶,可以讓乘員廣角觀察周圍的海洋,並配備了水銀蒸氣泛光燈、帶有電子閃光燈的照相機、量程約為 180 米的回聲測深儀以及一部電話,該電話透過水接收和傳輸定向聲波。正如《大眾科學》在其 1958 年 4 月號中報道的那樣,深海潛水器幫助海洋探險家“克服了深海巨大壓力的難題,並表明人類可以非常安全舒適地前往那裡。”

只有另外兩艘船隻曾到達過挑戰者深淵——日本的海溝號機器人潛水器於 1995 年 3 月,以及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工程師於 2009 年 5 月建造的涅柔斯號。蘇格蘭阿伯丁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現中心 (MBC) 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細菌物種——Dermacoccus abyssi sp. nov.——在其中一項機器人任務的泥土樣本中發現,以確定海洋生物是否可以用作新化合物的來源,這些新化合物可用於開發治療癌症、炎症、感染和寄生蟲病的新療法。

像任何優秀的電影製作人一樣,卡梅隆甚至已經為續集(也許是幾部)埋下了伏筆。據OurAmazingPlanet.com報道,這位導演兼深海潛水員的航行因液壓洩漏而縮短,這阻止了潛水器的機械臂正常工作。卡梅隆原本計劃在海底停留六個小時,但也沒能發射深海挑戰者號的無人著陸器,該著陸器裝有攝像頭和帶誘餌的塑膠陷阱,用於吸引、觀察並可能收集任何可能遊過他著陸區的捕食者。馬裡亞納海溝很可能還沒有看到這位《泰坦尼克號》導演的最後身影。

詹姆斯·卡梅隆照片由馬克·蒂森/國家地理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