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從蹣跚學步的企鵝到疾走的幾維鳥,不會飛的鳥類在地面上看起來可能有點無助。但有一種鳥類似乎積極地利用其前肢。古怪異 ibis (Xenicibis xympithecus) 擁有棍棒狀的翅膀,可能曾被用來向其他動物施以強力一擊。
“這是我見過的任何鳥類中最為特化的武器,” 耶魯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的尼古拉斯·朗裡奇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 其他鳥類也被發現使用翅膀作為武器,包括好鬥的蒸汽船鴨(Tachyeres)和名副其實的距翅雁(Plectropterus),但古怪異 ibis 中特化的骨骼適應程度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沒人能相信它竟然如此奇異,” 朗裡奇說,他是描述這種奇特適應的團隊成員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我第一次看到它時,我以為它是一種畸形,” 朗裡奇指出——或者正如該團隊在論文中指出的那樣,“某種無法解釋的病理。” 但是在看到其他個體中更多相同的骨骼模式後,研究人員開始拼湊出其含義:“古怪異 ibis 可能曾使用棍棒狀的手來施加打擊,” 他們在論文中總結道,該論文於 1 月 4 日線上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
這些標本是從牙買加的一個地點回收的,與現存的朱鷺有關,大小與雞差不多(可能重約兩公斤)。 特別長的前臂可能像手柄一樣發揮作用,而又大又厚的手骨則像鈍頭棍棒的頭部。 朗裡奇和他的同事們認為,手腕中不尋常的關節對於飛行來說會很麻煩,但對於打鬥來說卻非常出色。
古怪異 ibis 的翅膀骨骼是空心的,但它們的壁比鳥類的腿骨更厚。 研究人員還認為,“空心的掌骨也使得手能夠在給定的材料量下獲得更大的強度,很像鋁製棒球棒。”
而且像任何經驗豐富的戰士一樣,這些鳥類似乎也受到了應有的打擊。 研究人員指出,在檢查過的標本中,有兩塊骨頭“顯示出骨折癒合的跡象”,包括肱骨和手骨。
該評估提供了一個功能適應的非同尋常的例子。 “儘管脊椎動物的附肢已經多次專門用於行走、奔跑、游泳、 burrowing 和飛行,” 研究人員總結道,“古怪異 ibis 的獨特之處在於將其胸部附肢改造成一個關節棍棒,可以擺動以增加打擊的速度和能量。”
當然,這些翅膀武器不足以確保長期的生存。 古怪異 ibis 似乎在大約 10,000 年前滅絕了。
圖片由尼古拉斯·朗裡奇/耶魯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