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最喜歡的一項關於人生意義的研究要求學生寫下他們的“真實的自我”,關於“你認為你真正是誰”。另一組學生被要求寫下他們的“日常自我”,其定義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為方式,第三組學生被要求寫下校園書店。在寫作任務之後,學生們被要求評價他們的人生意義。
德克薩斯 A&M 大學的 Rebecca Schlegel 領導的研究人員,對參與者在各種文章中提供的細節程度感興趣,他們的假設是,一個人對其真實自我的描述越詳細,就越有可能真實地接觸到那種自我意識。毫不奇怪,對於那些寫日常自我或校園書店的人來說,細節的數量與他們的人生意義感沒有任何聯絡。然而,當人們寫下他們真實的自我時,文章越詳細,這個人平均體驗到的人生意義就越多。
在這裡,Schlegel 的實證研究 支援了像讓-保羅·薩特這樣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和像卡爾·羅傑斯和亞伯拉罕·馬斯洛這樣偉大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幾十年前提出的觀點:能夠真實地生活和表達自己具有內在價值,而這種自我實現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感到真正值得活下去。正如已故哲學家勞倫斯·貝克爾所宣稱的那樣,“自主的人類生命具有無法估量、不可比較、無限的尊嚴,是無價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種理論上的見解得到了自我決定理論的最新實證研究的支援,該理論有力地論證了自主性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滿足這種需求對於我們的心理成長、完整性和幸福感非常重要。正如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物和水來保持健康一樣,我們的思想也需要一些基本的社會心理體驗來保持健康——而在這些需求中,自主性尤為重要。由於自我決定理論目前是心理學中研究最多的動機理論,因此有數百項研究證明了自主性對於人類在各個生活領域(從教育成果和工作投入到運動表現和牙齒衛生)的福祉的重要性。
鑑於對自主性的需求已融入人類的動機系統,我們發現能夠真實地生活具有內在的價值和滿足感也就不足為奇了。正如我在我的新書《美好人生:關於尋找有意義存在的見解》中所論證的那樣,基本的心理需求為在哪裡找到人生意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適用於整個人生的道理也適用於個別任務。南京大學的張宏證明了人們在追求目標時感受到的自主性與他們體驗到的目標參與的意義有多大相關。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已經展示了工作中的自主性是如何成為使工作有意義的關鍵品質之一。
因此,為了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請確保你與自己保持聯絡——你過著自己認可的生活,而不是旨在取悅他人的生活。如果你不追隨自己的價值觀和夢想,你很可能是在追隨別人設定的價值觀——在最壞的情況下,是大眾文化和廣告宣傳的膚淺的物質主義價值觀。生活中沒有什麼比過著別人的夢想更令人失望的了。正如一些愛開玩笑的人所說,做你自己更好,因為別人都已經有人做了。
意義在於聯絡。雖然這意味著我們生活中意義的很大一部分來自透過親密的、關愛的關係與他人聯絡,以及透過能夠為社會和自己關心的人做出貢獻,但除非你首先與自己保持聯絡,否則你無法與他人聯絡。否則,與他人聯絡的就不是你,而只是一個空殼。只有瞭解你是誰以及你來自哪裡,你才能開始真正地與他人建立聯絡。
自主就是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做出自主的選擇,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參與你個人覺得有趣並表達你是誰的活動,並追求你認為有價值的目標。這裡就蘊含著更有意義的生活的秘訣。
所以,今天花點時間寫下你真實的自我和你認為你真正是誰,你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以及你自己想追求和擁有什麼。然後開始弄清楚你如何才能使那個真實的自我更多地成為在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現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