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和美國原住民攜手解讀過去,塑造未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薩克拉門託—誰擁有逝者?在美國,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考古學家和美國原住民之間緊張關係的根源,但有些人已經找到了合作共贏的方法。此類合作的例子是3月31日在此舉行的美國考古學會年會開幕會議的重點。

去年秋天是《美國原住民墳墓保護與歸還法案》 (NAGPRA) 頒佈20週年,該法案旨在促進將美國原住民的文化資料(包括人類遺骸和聖物)歸還給印第安部落,他們可以根據意願重新埋葬這些物品。該法律要求博物館和其他機構僅歸還可以追溯到聯邦承認部落的遺骸。然而,去年5月,額外的規則生效,允許部落也認領文化上無法辨認的遺骸。這些新規定招致了考古學家和體質人類學家的批評,他們擔心這可能會給科學帶來潛在的損失。還有人擔心,如果建立文化聯絡的新技術出現,增加的規則將妨礙未來正確的歸還。

在晚間會議上,發言者簡要提到了圍繞新NAGPRA規則的“擔憂”,但重點是考古學家和印第安人如何互相幫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考古學家溫迪·蒂特和通瓦部落成員考古學家德西蕾·馬丁內斯談到了他們在洛杉磯海岸附近的聖卡塔利娜島上的工作,他們在那裡研究可追溯到9000年前的考古遺址。古代島民參與了一個廣泛的貿易網路,該網路橫跨南加州和西南部。蒂特說,她的團隊正在將當前島民和通瓦部落成員的想法納入資料解釋,採取更“整體”的方法來理解卡塔利娜島通瓦人和大陸通瓦人之間的關係。馬丁內斯指出,儘管通瓦人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獲得承認,但他們並非聯邦承認的部落,而卡塔利娜島上的工作正在幫助記錄他們的文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智力共生的另一個例子來自德克薩斯A&M大學的考古學家奧爾斯頓·湯姆斯和德克薩斯州西班牙殖民地傳教區美國印第安人組織的執行董事拉蒙·瓦斯奎茲,他們談到了他們在聖安東尼奧的梅迪納河沿岸一個遺址的工作。湯姆斯一直在研究一萬多年前居住在那裡的居民的狩獵採集土地利用模式。他描述了從印第安人那裡學習傳統烹飪技術如何幫助他理解古代生存策略。與此同時,瓦斯奎茲指出,對祖先飲食的考古見解已導致將其中一些食物重新引入現代塔普皮拉姆科阿韋爾特克民族成員的飲食中,他們認為自己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後裔,希望能降低困擾他們的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高發率。

湯姆斯觀察到:“考古學家與印第安人交談的時間越長,我們所有人都會越好。”

Kate Wong is an award-winning science writer and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focused on evolution, ecology,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paleontology and animal behavior. She is fascinated by human origins, which she has covered for more than 25 years. Recently she has become obsessed with birds. Her reporting has taken her to caves in France and Croatia that Neandertals once called home, to the shores of Kenya's Lake Turkana in search of the oldest stone tools in the world, to Madagascar on an expedition to unearth ancient mammals and dinosaurs, to the icy waters of Antarctica, where humpback whales feast on krill, and on a "Big Day" race around the state of Connecticut to find as many bird species as possible in 24 hours. Kate is co-author, with Donald Johanson, of Lucy's Legacy: The Quest for Human Origins. She hold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zo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ollow Wong on X (formerly Twitter) @katewong

More by Kate W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