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經過漫長的等待,本週 NASA 的火星“機遇號”探測器完成了首次火星馬拉松。 “機遇號”於 2004 年 1 月登陸紅色星球,最初的任務計劃僅持續 90 天,但它卻堅持了十多年,並花費了十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才行駛了馬拉松標準的 42.195 公里。 平均而言,每天僅行駛約十米——甚至比蝸牛的速度還慢。
“這是人類首次在另一個世界的地表上超越馬拉松的距離,”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機遇號”專案經理約翰·卡拉斯說。“第一次只有一次。”
JPL 的“機遇號”團隊計劃下週舉行馬拉松長度的接力跑,以慶祝這一里程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然,這項任務不是為了創造距離記錄;而是為了在火星上進行科學發現,並激勵未來的探險家取得更多成就,” 紐約州伊薩卡康奈爾大學“機遇號”首席研究員史蒂夫·斯奎爾斯說。“儘管如此,在火星上跑馬拉松感覺還是很酷的。”
“機遇號”去年打破了地外距離記錄,當時它超過了蘇聯“月球車2號”探測器在 1973 年進行的 39 公里月球車行程。“機遇號”的姊妹探測器“勇氣號”比“機遇號”早兩週登陸紅色星球,在 2010 年陷入鬆軟的沙地並最終在嚴酷的火星寒冬中報廢之前,行駛了 7.7 公里。
在漫長的旅程中,“機遇號”發現了大量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是一個更加溼潤、溫暖的地方,擁有古代湖泊,這些湖泊可能是微生物生命的有益環境。 探測器的馬拉松之旅已將其帶到奮進隕石坑的邊緣,科學團隊現在希望將探測器送入“馬拉松谷”,這是一個隕石坑邊緣區域,具有陡峭、富含粘土的斜坡。 研究斜坡中的粘土層可能會揭示更多關於該行星過去和現在宜居性的資訊,而專注於火星的研究人員正在熱切期待“機遇號”的下一階段。
但是,“機遇號”在地球上的支援並非一切順利,任務的下一階段可能會被縮短。 “機遇號”的運營成本約為每年 1400 萬美元,但該資金正面臨風險。 NASA 更新、更大、核動力的“好奇號”探測器是目前火星上唯一的另一艘航天器,並且佔據了正在進行的地面操作的大部分資源。 儘管一個機構高階審查小組將“機遇號”的擬議科學計劃在所有當前的火星任務中評為最高,但 NASA 2016 年的擬議預算完全沒有資金用於運營“機遇號”。
最終的資金水平將在國會在透過擬議預算之前對其進行修改時確定,但“機遇號”仍將面臨很大的困難。
該機構的局長查爾斯·博爾登明確表示,該任務的時日不多了。 博爾登本月早些時候在參議院作證時稱“機遇號”是一項“過時的”任務。 他說,繼續執行該任務將阻礙 NASA 追求新的、更雄心勃勃的火星科學任務的能力。 國會可能會在透過 NASA 的擬議預算之前對其進行修改,但隨著馬拉松的結束,“機遇號”的探測日子似乎也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