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向澳大利亞引進大象的提議:真的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為什麼不將大象引入澳大利亞?這是塔斯馬尼亞大學生物學家David Bowman在2月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評論中提出的建議。(《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這些厚皮動物可能有助於清除甘比亞草,甘比亞草於 20 世紀 30 年代從非洲引入澳大利亞,作為牛的飼料。如今,它也為破壞性火災提供了燃料,例如2009 年 2 月 7 日造成 173 人死亡並燒燬 40 萬公頃土地的火災。當地的牛和袋鼠都無法消耗足夠的這種雜草來控制它。

但是非洲熱帶草原象吃掉了很多甘比亞草,那麼為什麼不引進它們來控制火災燃料呢?這種方法還可以開始彌補人類 5 萬年來的影響——從獵殺古代巨型有袋動物到引入甘比亞草等外來物種。根據 Bowman 的說法,這是一個開始重新穩定數萬年來一直“失衡”的食物網的嘗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上,沒有哪個大陸的人類生態破壞記錄比澳大利亞更糟糕,其中一些甚至是出於好意。澳大利亞是外來物種的溫床:從水牛到兔子,整套歐洲哺乳動物都在那裡野外奔跑。甚至駱駝在 19 世紀被進口用於運輸後也已野化。也許最著名的是,甘蔗蟾蜍被引入以控制農業害蟲,但發現澳大利亞很適合它,現在正以蛙跳的方式穿過內陸地區,對當地的有袋動物造成了破壞性影響。

因此,Bowman 的計劃是善意的:進口非洲象或其他“超級食草動物”,例如極度瀕危的犀牛,可能有助於控制甘比亞草。但與全球其他“野化”計劃不同,現代象科動物從未在澳大利亞野外生活過,儘管過去的巨型有袋動物可能在現在早已消失的古代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類似的作用。而且大象可能會成為害蟲——見證南非為了保護本土植物而宰殺象群的做法。“最大的挑戰將是管理草食動物種群的密度,使其對資源的需求不會破壞生態系統,”Bowman 寫道。的確,沒有什麼可以說明引進的大象不會和甘比亞草一起啃食陷入困境的本土植物。

Bowman 還建議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科莫多巨蜥,以填補古代巨蜥曾經在澳大利亞扮演的捕食者角色,或者,也許爭議最少的是,停止毒殺仍然存在的捕食者——澳洲野狗。讓澳洲野狗數量反彈可以起到阻止其他野生哺乳動物傳播的作用。當然,這將有助於並促成一個生態過程,這個過程是由土著居民的祖先在數萬年前將野狗帶到這片大陸時開始的。似乎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在破壞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並且幾乎沒有停止的跡象。

© iStockphoto.com / Alexander Forteln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