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是否認為巴拉克·奧巴馬總統呼籲能源獨立有點不切實際?實際上,自理查德·尼克松以來的每一位美國總統都公開呼籲國家實現自給自足。為什麼?因為石油。具體來說,是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中東國家進口的石油。
持續不斷的呼聲源於 1973 年 10 月發生的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這件事件在每一個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們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拉伯石油禁運。然而,美國可能直到現在才開始重視禁運的教訓。美國從石油中獲取的能源量仍然與 40 年前大致相同,但由於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大幅增加,這要歸功於水力壓裂技術,進口原油可能最終走向末路。是的,水力壓裂。
簡而言之,以下是根據經過徹底審查的維基百科時間線,禁運是如何突然發生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1973 年 10 月 16 日——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布扎比、科威特和卡達單方面將石油出口價格提高 17%,至每桶 3.65 美元,並宣佈減產。
10 月 17 日——歐佩克內的阿拉伯石油部長同意將石油作為武器,以影響西方在贖罪日戰爭中對以色列的支援。
10 月 19 日——理查德·尼克松總統要求國會撥款 22 億美元的緊急援助給以色列。利比亞立即宣佈對美國實施石油出口禁運。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在第二天也紛紛效仿。
10 月 26 日——贖罪日戰爭結束。
11 月 5 日——阿拉伯產油國宣佈減產 25%。
由於動盪,1974 年 2 月 11 日,尼克松和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公佈了“獨立計劃”,旨在到 1980 年使美國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主要透過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替代能源”,如水力發電的使用。但隨著價格逐漸回落,熱情消退。1979 年,當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時,吉米·卡特總統再次呼籲提高效率、節約能源和發展替代能源,但隨後的行動也逐漸減弱。
同樣的週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1980 年代中期能源成本上漲,這確實導致了更嚴格的企業平均燃料經濟性(CAFÉ)標準,以提高汽車的汽油里程,但並未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在 1990 年代初期經濟衰退和中東海灣戰爭之後(這是由我們對那裡的石油依賴所驅動的);甚至在 2008 年,當汽油價格飆升至每加侖 4 美元,原油價格達到每桶 140 美元時,每家公司和媒體都鼓吹“綠色”一切,以解決美國的能源困境。
淨效應是什麼?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的資料,1973 年美國消耗了 34.8 千萬億英熱單位的石油能源,預計 2013 年將消耗 34.2 千萬億英熱單位。儘管發電廠燃燒的石油已降至 1973 年使用量的 10% 以下,但自那以來的四十年裡,需求仍在增長,這主要是由越來越多的汽車推動的。石油在國家整體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已從 46% 降至 36%,但淨進口量(進口量減去出口量)仍然很大:1973 年為 30%,2005 年升至 60% 的高位,到 2012 年迅速降至約 40%。最近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國內石油產量增加(得益於水力壓裂技術),以及天然氣更多地取代石油用於發電和供暖,天然氣也因水力壓裂技術而蓬勃發展。
與過去擺脫外國石油的嘗試不同,目前的努力實際上可能會成功,華盛頓特區 Rafuse Consulting 公司的負責人傑克·拉夫斯表示,他在 1973 年禁運期間曾擔任尼克松總統的白宮能源顧問。“由於頁岩油和頁岩氣產量迅速增加,我們確實處於不同的位置,最終可以打破這個迴圈。”也就是說,對非常規的化石燃料礦藏進行水力壓裂。
在過去五年中,由於奧巴馬政府實施的新一輪大幅CAFÉ 標準的提高,石油需求有所下降。根據這些法規,汽油里程將持續大幅提高到 2025 年。此外,天然氣應繼續取代發電廠和家庭供暖中的石油,而石油則為交通運輸提供燃料。事實上,EIA 已經宣告,頁岩氣和頁岩油可能使美國在 2030 年實現能源獨立。拉夫斯說,這一次,驅動因素是供需經濟學,而不是政策或總統法令。他指出,唯一可能幫助實現轉變的政治舉措是“結束紐約州等州對水力壓裂技術的禁令”。毋庸置疑,環境問題可能不會讓這一過程一帆風順。
美國從未經歷過像 1973 年那樣大規模和即時的外國石油供應中斷,也從未見過像 1979 年第二次危機之後那樣嚴重的消費者混亂和汽油排隊現象。但是,讓國家擺脫進口石油的嘗試從未堅持下來。也許目前的趨勢會堅持下去。鑑於此,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是 1973 年禁運的最大遺產。可持續能源研究和教育組織 Sun Day Campaign 的資料顯示,美國能源消耗量增長了 28%,從 1973 年的 75.6 千萬億英熱單位增長到 2013 年的約 97 千萬億英熱單位,但人口增長了 50%,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 250% 以上。在新聞稿中,Sun 將更大的槓桿作用歸因於與能源效率相關的立法、法規和技術進步,以及消費者的節能努力。
所以至少我們學到了一些東西。
圖片來源:© Henrik Jonsson Graphic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