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3 種方法

隨著未來幾十年大部分人口湧入城市中心,城市規劃者現在的行動可以為我們所有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但如何實現呢?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6 月 20 日,我訪問美國時,在早間電視新聞上看到強降雨淹沒了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韋斯特摩蘭縣,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從華盛頓特區飛出去,因為東部天氣系統的原因,飛機很快就會停飛。我看到汽車被沖走,建築物和房屋受損。回到我在新加坡的家後,我連續幾天遭遇大雨,導致這個此前一直成功控制洪水的城邦發生洪水。我讀到孟買季風帶來的暴雨和洪水,導致火車延誤,24 小時內有 4 人死亡。

所有這些最近的事件都在提醒我們,全球變暖已經改變了氣候。有些地區的降雨更加強烈,而其他地區則根本沒有降雨。

這種非常明顯的現實應該促使我們及時關注建設可持續的未來。2018 年 7 月 9 日至 11 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城市峰會,是一個定期舉行的活動,今年的重點是“宜居和可持續城市:透過創新和協作擁抱未來”。我將於 7 月 11 日在施普林格·自然公司舉行的“科學與可持續城市”峰會上發言,該峰會與世界城市活動同時舉行,特別側重於將研究人員與從業者聯絡起來,以幫助解決城市面臨的挑戰。我領導著李光耀創新城市中心的一個名為“城市未來”的專案,並研究了“亞洲未來城市:可持續、宜居、可愛?”這一主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此,我們再次問自己: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什麼?城市要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做些什麼?

標準定義來自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 年),該委員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自身需求能力的發展”。但這種觀點很快就被認為是不夠的。幾十年後,很明顯,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環境這一根本問題在最初的定義中根本沒有得到充分解決。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全球大片地區的人口貧困和基本需求幾乎沒有改善,甚至可能正在惡化。此外,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並不斷湧入城市和特大城市,如果我們不學會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城市中心,那麼不需成為危言聳聽者,也會看到危機——或者我應該說,災難——即將到來。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於 2015 年啟動,旨在接替千年發展目標,旨在為各國和城市到 2030 年實現綜合可持續增長提供路線圖。它們列出了 17 個目標,強調氣候行動、創新、可持續消費、消除貧困以及創造和平與安全。

除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外,2017 年,世界經濟論壇公佈了 2016 年的 Arcadis 可持續發展指數,該指數列出了世界上最具可持續性的城市。該指數根據三個維度對城市進行排名:人、地球和利潤。這種排名可以被視為社會可持續性、環境可持續性和經濟可持續性。每個維度都有一個子指數。例如,人類支柱衡量生活質量、健康教育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地球支柱考慮了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份額和綠地等綠色因素。利潤支柱關注商業環境和經濟健康,包括經商便利性和連通性。可持續城市平衡了這三者,儘管沒有一個城市能均勻地實現這種平衡。

排名前 10 的可持續城市按排名順序分別是:蘇黎世、新加坡、斯德哥爾摩、維也納、倫敦、法蘭克福、首爾、漢堡、布拉格和慕尼黑。10 個城市中有 8 個是歐洲城市,2 個是亞洲城市。有 3 個是德國城市。是什麼推動這些城市變得可持續?其他城市可以效仿嗎?

所有這些城市都位於小型或中型國家。國家規模不是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但小型國家和中型國家表明,需要處理的政府層級較少。更容易進行試驗和開展創新。

就新加坡而言,可持續性是生死攸關的。作為一個沒有資源的城邦,並且必須從鄰國馬來西亞購買水,新加坡已經學會透過反滲透、海水淡化和節水相結合的方式,將水變成一種可再生資源,從而走上自給自足的道路。從缺水到我們這些居住在新加坡的人已經將水變成了一種資源和資產。

新加坡在水資源方面的成就需要多個步驟:透過教育讓公眾參與至關重要,教育學童水是寶貴的;然後利用法律法規、定價和監控;並促使使用者調整行為以取得成果。

據說德國城市是歐洲最綠色的城市之一。人們想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德國城市遭到轟炸和破壞之後,從零開始重建的機會是否幫助德國規劃者嘗試了一些新事物。但德國人在使用立法指導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德國建築的能源消耗比其他歐洲同類建築少 20%,而且能效更高,儘管其他國家可能會使用更好的可再生資源。據說,用水量也比其他歐洲城市少。高昂的水價和監控可能有所幫助。

似乎很明顯,如果國家或城市領導人有願景和實施願景的願望,那麼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成功了一半。拉丁美洲的市長,在庫裡提巴、麥德林和波哥大,已經成功地為他們城市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庫裡提巴是一個傑出的例子,從一位堅定的市長海梅·萊納開始,他堅持實施自己的願景,並率先推出了快速公交系統(BRT)。波哥大也始於一位市長安塔納斯·莫庫斯的決心,他著手改變市民的思維模式和態度。波哥大隨後成為以公民為本的可持續城市規劃的典範。麥德林透過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和公民部門的努力和承諾,已經從《時代》雜誌所說的“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變成了城市土地學會所說的“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城市”。

考慮到沒有兩個城市是相同的,我提供三個可以幫助城市更具可持續性的大方向。

首先,城市領導人和規劃者必須從願景開始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有了“綠色”城市的願景,那時“綠色”還不是一種時尚。他知道人口稠密意味著高層生活。他不想看到鋼筋水泥的叢林。李光耀建議植樹,用爬藤植物覆蓋混凝土高架橋,並清理新加坡河。現在的城市規劃者透過在整個島嶼上建造公園、建造公園連線道以及將公園湖泊和池塘變成潛在的集水區,來進一步實現這一願景,從而創造美麗而可持續的環境。在首爾,在本世紀的頭十年,時任市長李明博因在繁華的城市中心創造一片綠色綠洲而聞名。他在清溪川專案中將一條建在舊河上的高架高速公路改回水道。儘管存在爭議,但人們認為該專案正在減少城市熱島效應,限制空氣汙染,並讓公眾從汽車轉向公共交通;這是一個經常使用的公共空間。

第二,必須存在或創建制度結構來協調和執行政策新加坡再次是一個建立制度結構和框架的典範,其機構旨在制定授權立法和實施城市設計計劃。國家發展部與其機構(如市區重建局和建屋發展局)合作,環境和水資源部負責構思和實施水和能源可持續性計劃。新加坡採用“全政府”方法,允許協調和國家願景,以促進可持續城市的發展。世界排名第一的可持續城市蘇黎世,擁有一套可持續發展監測系統,政治決策者、官僚機構和公民使用 21 項標準來標記其進展。該市制作了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於 2004 年開始,每四年更新一次。

第三,政策領導者,你們應該知道你們不是孤軍奮戰城市可以從其他城市的經驗中學習。C40 城市氣候領導小組連線了世界上數十個大城市,其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並透過提供裝置、創新理念和基於經驗的建議來幫助城市互相幫助。如今,存在許多可以分享最佳實踐的論壇。

憑藉政治意願、願景和同伴之間的學習,城市可以跳躍到更可持續的未來。

Chan Heng Chee is ambassador-at-large with the Singapore Foreign Ministry. She is chairman of the Lee Kuan Yew Center for Innovative Cities,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Arts Council; deputy chairman of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and member of the Science of Cities Committe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She is global co-chair of the Asia Society. Ambassador Chan served as Singapore'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July 1996 to July 2012. She served as Singapore's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concurrently as high commissioner to Canada and ambassador to Mexico.

More by Chan Heng Ch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