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田野蟋蟀為何與其他雄性交配?

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有很多原因——但田野蟋蟀這樣做是為什麼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對於那些認為同性戀行為“不自然”的人來說,他們如果縱觀整個動物王國,可能會非常沮喪。事實上,“同性性行為”(SSSB)非常普遍。髯鷲有 11% 的時間會爬到同性身上,籽步甲有 50% 的時間會爬到同性身上,日本獼猴有 46% 的時間會爬到同性身上。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似乎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它不會產生後代。然而,它的持續存在意味著它確實具有某種功能(而不僅僅是動物的錯誤),即使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它在每種情況下的具體功能。在 Boutin 等人最近發表在Animal Behaviour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瞭解田野蟋蟀為何會表現出這種看似不適應的行為。

雄性田野蟋蟀會為了爭奪領地而互相爭鬥。一旦雄性擁有領地,它就會透過摩擦前翅“唱歌”來吸引雌性。雌性會檢視各個雄性,並接近它們感興趣的雄性。然後雄性會向後退向雌性,使其腹部靠近雌性的頭部,然後如果雌性選擇這樣做,它就會爬到雄性身上進行交配。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然而,雄性蟋蟀有時也會為其他雄性唱歌,並在其他雄性靠近時向後退向它們(它們不會試圖爬到其他雄性身上,因為與其他動物不同,在田野蟋蟀中,是雌性進行爬跨)。

那麼,為什麼雄性田野蟋蟀有時會引誘其他雄性與它們交配呢?Boutin 等人提出了這種現象可能存在的四種原因。首先,或許與其他雄性交配具有社會功能:與其他雄性交配可能減少攻擊性,並有助於建立或維持社會關係或等級制度。其次,或許同性性行為實際上以某種方式提高了雄性與雌性交配的機會。這可能是向雌性炫耀或為實際遇到雌性時進行練習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當與雄性交配時,田野蟋蟀會將它的一些精子轉移給它,然後這些精子可能會間接地傳遞給雌性(已知這種情況發生在其他一些昆蟲和蛛形綱動物中)。第三,雄性與其他雄性交配的傾向可能是自然選擇的一種限制。例如,如果與更多雌性交配並擁有更多後代,那麼選擇可能會偏愛性活躍程度更高的雄性。然而,性活躍程度更高的雄性的“個性”的一部分可能是,它們也更願意與雄性發生性行為。最後,雄性之間的求偶可能只是認錯性別的情況,雄性認為其他雄性實際上是雌性。

作者在一系列實驗中測試了這四種不同的可能解釋,排除各種可能性,直到他們能夠推斷出最有可能的情況。首先,他們認為,如果雄性向後退並向其他雄性唱歌是為了避免攻擊性互動,那麼您會期望看到這種行為最常針對更具攻擊性的雄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雄性似乎也沒有為了向雌性炫耀而向其他雄性求偶,因為即使周圍沒有雌性,它們也同樣有可能向雄性求偶。

事實上,作者發現,最具有攻擊性的雄性最有可能向其他雄性求偶。然而,它們只在餵食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時才這樣做,這意味著這種行為需要一些額外的能量。最具攻擊性的雄性通常也是那些傾向於引誘更多雌性交配的雄性。因此,該物種中的同性性行為似乎可能是由自然選擇的限制引起的:更具攻擊性的行為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因為它導致與許多雌性交配的雄性產生更多後代,然而,這些雄性也傾向於與更多雄性交配。因此,雄性交配行為並沒有被淘汰,因為這些雄性總體上仍然產生更多後代。 然而,研究人員還發現,最不具攻擊性的雄性是最有可能被求偶的雄性。由於雌性通常也不具攻擊性,因此這一發現表明,雄性也有可能將不具攻擊性的雄性誤認為是雌性。

同性性行為有時被認為在實驗室環境中更為常見,在實驗室環境中,動物可能更難接觸到異性動物。然而,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同性性行為在野生田野蟋蟀中也同樣常見。

參考文獻

Boutin, S. R., Harrison, S. J., Fitzsimmons, L. P., McAuley, E. M., & Bertram, S. M. (2016). Crickets中的同性性行為:理解悖論。Animal Behaviour, 114, 101-110.

圖片來源

第一張田野蟋蟀照片:Arpingstone

日本獼猴:bryansjs

第二張田野蟋蟀照片:Jeffrey Re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