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貓認知的主題以及我們對這些動物思維方式的廣泛瞭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更具體地談論我們對貓與其相處時間最多的動物——我們——之間互動的理解。
對人類線索的敏感性
由於貓已經被馴化並且與人類相處很長時間,我們期望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接收到人類的線索。然而,任何養過貓的人都知道,它們並不總是像你希望的那樣反應靈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經常嘗試與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動物互動的一種方式是指向事物。這可能顯示了我們的侷限性,而不是我們的動物朋友,因為這是一種特別人類的交流方式。然而,在 2005 年,Miklósi 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貓確實可以跟隨人類的手勢來尋找食物。研究人員還調查了當貓無法解決任務時,是否會向人類尋求幫助。它們沒有。
另一項研究旨在觀察貓在對某種情況不確定時是否會<0xC2><0xA0>向人類求助。<0xC2><0xA0>這種“社會參照”是我們作為兒童和成人都會做的事情,例如,小丑最初可能看起來很可怕,但如果每個人都很開心,我們可能會很快了解到這不是一種需要害怕的情況(當然總有例外)。為了瞭解貓是否也會這樣做,研究人員將貓暴露在可能有嚇人作用的帶有綵帶的風扇下。貓被帶到一個有主人的房間,然後開啟風扇。然後,主人被告知表現得<0xC2><0xA0>中立、害怕風扇,或者在風扇周圍快樂和放鬆。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貓(79%)會在風扇和它們的人類主人之間來回看,似乎在衡量主人的反應。當主人看起來害怕時,貓也更有可能遠離風扇,並且更有可能與主人互動。很難知道如何解釋這一點,但作者認為,貓可能一直在尋求主人的安全感。
其他研究也表明,貓對人類的情緒很敏感,不太可能接近感到悲傷的人,而更有可能接近那些形容自己外向或激動的人。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尚不清楚。
人類聲音識別
2013 年,Saito 和 Shinozuka 兩位研究人員證明,貓可以識別主人的聲音。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播放了主人呼喚它們或其他人呼喚它們名字的錄音給貓聽。貓對主人的呼喚反應最強烈。這種反應主要表現在貓移動耳朵或頭部,而不是像狗一樣走向聲音。
聲音交流
小貓大約有 9 種不同的叫聲,而成年貓大約有 16 種不同的叫聲。有趣的是,家貓和野貓的叫聲也彼此不同,這意味著它們與人類的關係<0xC2><0xA0>影響了貓“說話”的方式。也許貓最著名的<0xC2><0xA0>叫聲之一是它們的咕嚕聲。貓不僅僅在被人類撫摸時發出咕嚕聲,它們在彼此之間以及與它們的小貓互動時也會發出咕嚕聲。更重要的是,貓會改變它們的咕嚕聲來改變叫聲的含義。例如,當向主人要食物時,貓的咕嚕聲會發生變化,變得更加“緊急”和“不愉快”(McComb 等人,2009 年)。當要食物時,通常也會在較低音調的咕嚕聲中嵌入高頻的喵叫聲。然而,這種乞食食物的叫聲是否是貓與人類關係特有的,或者它們是否在其他情況下使用它,目前尚不清楚。
對主人的依戀
2007 年,Edwards 等人進行了名為“艾恩斯沃思陌生情境測驗”的非常規測試,以測試貓是否比隨機人類更依戀它們的主人。在這項測試中,貓基本上被放置在一個房間裡,體驗獨自一人、與人類主人在一起以及與陌生人在一起。研究人員發現,貓花更多的時間互相梳理毛髮(頭頂蹭)主人,而不是陌生人。它們也只跟隨主人和與主人玩耍,而從不與陌生人玩耍。與陌生人相比,當主人在房間裡時,貓通常更喜歡探索並且移動更多。無論是獨自一人還是與陌生人在一起,貓通常都花更多的時間保持警覺並坐在門口。與與人類在一起(無論是主人還是陌生人)相比,它們在獨自一人時叫聲最多。因此,貓似乎確實對它們的主人有依戀,並且這種依戀比對隨機人類更強烈,這或許讓人感到有些安慰。
貓似乎也會經歷分離焦慮,這也表明它們對主人感到依戀。當與人類主人分離時,貓更有可能表現出壓力行為,例如在不適當的位置排尿和排便、過度叫喚、破壞性和過度梳理毛髮。
雖然現有的關於貓認知的研究幫助闡明瞭我們難以捉摸的室友的一些能力,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貓行為仍未得到充分研究,這意味著我們仍然不瞭解貓行為的許多方面。更好地瞭解貓的行為以及我們對它的影響將有助於改善人貓互動、貓的福利,從而減少被送到收容所和實施安樂死的貓的數量。
主要參考文獻
Shreve, K. R. V., & Udell, M. A. (2015). What’s inside your cat’s head? A review of cat (Felis silvestris catus) cognition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imal cognition, 18, 1195-1206.
其他參考文獻
Edwards, C., Heiblum, M., Tejeda, A., & Galindo, F. (2007).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ttachment behaviors in owned cats.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2, 119-125.
McComb K, Taylor AM, Wilson C, Charlton BD (2009)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 Current Biology 19, R507–R508.
Miklósi, Á., Pongrácz, P., Lakatos, G., Topál, J., & Csányi, V. (20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visual communicative signals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dogs (Canis familiaris) and humans and cats (Felis catus) and human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19, 179.
Saito, A., & Shinozuka, K. (2013). Vocal recognition of owners by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Animal cognition, 16, 68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