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想象一下,你走進一個房間,裡面坐著三個人,他們都面向你。他們的臉朝向你,但他們的眼睛都朝向房間的左側。你可能會跟隨他們的目光,看向他們正在看的地方(如果你沒有因為這些奇怪的人而感到不安,以至於不敢把目光從他們身上移開)。
作為一種社會性物種,我們特別容易受到社會線索的影響,比如跟隨他人的目光。然而,我們並不是唯一會跟隨同類目光的動物:大型猿類、猴子、狐猴、狗、山羊、鳥類甚至烏龜也會互相跟隨目光。然而,我們並非都以相同的程度跟隨目光。一種獼猴(短尾獼猴)跟隨目光的程度比其他獼猴物種要高得多,倭黑猩猩比黑猩猩做得更多,而人類兒童跟隨目光的程度比其他大型猿類要高得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你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物種在理解其他動物正在看什麼方面也存在差異。例如,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盯著某個點,並且他們和這個點之間有障礙物,那麼障礙物是實心的還是透明的會影響我們跟隨他們目光的程度。這是因為我們會設想自己處於他們的身體位置,以及他們可能看到的東西。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也能做到這一點,但猩猩不能。和我們一樣,大型猿類和舊世界猴子也會跟隨目光,但如果沒有看到該個體正在看的東西,他們會回頭看著那個凝視的個體(“你瘋了嗎?還是我只是沒看到你看到的東西?”)。捲尾猴和蜘蛛猴似乎不會這樣做。
因此,即使很多動物都能夠跟隨其他個體的目光,但這種行為的程度和靈活性也存在很大差異。最近的一項研究旨在瞭解黑猩猩、倭黑猩猩、猩猩和人類是否更可能跟隨自己物種的目光,而不是其他物種的目光。
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展示了同物種動物或不同物種動物(“模型”)看向特定方向的影片。然後,科學家觀察觀看影片的動物是否看向與模型相同的方向。為了更容易看到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目光落點,研究人員希望它們的頭部保持在特定位置(面向正前方)。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給動物們一根吸管,它們可以透過吸吸管來獲得葡萄汁。他們給這些動物拍攝了影片,然後使用計算機軟體跟蹤個體眼睛移動的方向。
上圖:a) 研究的參與者,吮吸葡萄汁以保持頭部靜止。b) 研究的模型,參與者在影片中觀看的模型
所有四種靈長類動物(黑猩猩、倭黑猩猩、猩猩和人類)在影片中的模型與它們自身屬於同一物種時,都會跟隨模型的目光。這並不奇怪,因為所有這些物種都知道會跟隨目光。
然而,雖然成年人類、猩猩和倭黑猩猩都會跟隨自己物種和不同物種的目光,但人類嬰兒和黑猩猩只會跟隨自己物種的目光。這可能是為什麼?嗯,人類嬰兒和黑猩猩對展示給他們的影片特別不專心。因此,他們沒有跟隨影片演示者的目光,可能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這樣做,而僅僅是因為他們缺乏這樣做的動力。鑑於這種較低水平的動力,只有在影片上看到他們自己的物種這種更突出的刺激,才能讓他們集中注意力。
圖片來源
人的目光: Llima Orosa
短尾獼猴: Thomas Quine
實驗照片來自 Kano & Call 2014
參考文獻
Kano, F., & Call, J. (2014). Cross-species variation in gaze following and conspecific preference among great apes, human infants and adults. Animal Behaviour, 91, 13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