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我將採訪動物行為學領域的女性研究人員(從學生到助理教授),談論她們最近的發現。本週的採訪物件是 Kirsty Graham。
Kirsty Graham 是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博士生,研究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手勢交流。最近我問了她一些關於她所做的工作以及她最近關於這些動物如何交流的令人興奮的發現的問題。您可以檢視她的個人部落格此處。圖片來源:Kirsty Graham
您是如何對交流,特別是手勢產生興趣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語言非常迷人——多樣性、文化、學習——在大學期間,我對我們語言能力的起源產生了興趣。我去了加拿大探索大學(一所小型文科學院),瞭解到我可以將我對語言、動物和戶外活動的熱愛結合起來!其他大型猿類沒有像人類那樣的語言,但研究交流的不同方面,例如手勢,可能會揭示語言是如何進化的。雖然我的興趣最初源於對語言的興趣,但一旦你深入研究其他物種,你就會對它們自身的行為感到興奮。從長遠來看,將語言是如何進化的拼湊起來會很好,但就目前而言,我從一個非常小的拼圖開始——倭黑猩猩的手勢。
您如何研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手勢?
研究手勢的方法有幾種:在野外或圈養環境中;透過觀察或實驗;詳細研究一個手勢或檢視整個手勢庫。我選擇觀察野生倭黑猩猩並檢視它們的整個手勢庫。由於對倭黑猩猩的手勢交流知之甚少,這似乎是一個好的起點。在我的博士研究期間,我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 Wamba(京都大學的研究站點)度過了 12 個月。我拍攝了倭黑猩猩,預測社互動動的開始,以便我可以記錄它們使用的手勢。然後我花了很多時間觀看影片,查詢手勢,並編碼有關手勢的資訊。
在野外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一起工作是什麼感覺?
野外工作很棒!有時可能會非常孤獨和身體疲憊,但野外觀察對於弄清楚物種的自然行為至關重要。野外工作和圈養實驗相輔相成。在 Wamba,倭黑猩猩已經非常適應人類,所以當它們在地面上時,我們可以在 5-10 米的距離觀察它們。我現在在卡林祖進行一項關於黑猩猩的初步研究。有時你會度過非常美好的一天,猿類一起旅行,坐在空地的一根原木上互相梳理毛髮,而所有幼崽都在玩耍。那些是很好的資料日。但有時你有一天會下雨,猿類整個上午都在它們的巢穴裡度過!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情況,但總的來說,這是一份非常有趣的工作。
我想我知道什麼是手勢,當我與人交流時,但是你如何決定什麼算作非人類動物的手勢呢?
手勢是為了向另一個個體傳達資訊而有意執行的身體動作(手臂、腿、頭部、軀幹)。倭黑猩猩舉起手臂、拍打腿、搖頭、挺起臀部,僅舉幾個手勢。有無聲的視覺手勢,如揮手,可聽見的手勢,如拍手,以及接觸手勢,如拍拍別人的背。手勢應該針對另一個個體(不要在獨自坐著時隨意揮舞手臂);訊號發出者應該檢查接收者是否在注意(如果你背對著,向你揮手有什麼意義?),並選擇適當的手勢(例如,如果接收者正在看向別處,則輕拍肩膀);如果接收者沒有對手勢做出反應,訊號發出者應該堅持或詳細說明。這些標準表明訊號發出者心中有一個目標,他們想要傳達一些資訊,並且正在使用手勢來實現該目標。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用手勢表達哪些型別的事情?您從研究它們中學到了什麼?
黑猩猩在野外使用大約七十種手勢型別,並且它們有意識地產生手勢,旨在影響接收者的行為。黑猩猩手勢用於請求各種行為,從乞求食物到請求性行為。但黑猩猩不是我們唯一現存的近親——倭黑猩猩與人類的關係也同樣密切。比較這兩個物種可以深入瞭解手勢是如何進化的。到目前為止,我的研究重點是倭黑猩猩,試圖填補我們知識中的這個空白。
我們發現 Wamba 的倭黑猩猩有 68 種手勢型別的詞彙量。與已發表的黑猩猩資料(在烏干達的布東戈研究站點)的重疊率約為 90%。如此大的重疊指向了基因引導的手勢庫——如果手勢都是單獨學習的,我們會期望物種之間甚至種群和個體之間存在更多差異。黑猩猩手勢庫與猩猩的重疊率約為 80%,與大猩猩的重疊率約為 60%,因此我們的最後共同祖先很可能使用了許多這些手勢。
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研究每個個體的“理解手勢庫”的研究,這類似於語言學家所說的“接受詞彙”——一個人可以理解的詞語,無論他們是否使用它們。人們可以透過觀察個體部署的手勢來衡量“表達手勢庫”,但對於“理解手勢庫”,必須觀察個體接收和響應哪些手勢型別,以滿足訊號發出者。這也是我弄清楚手勢含義的方式——如果倭黑猩猩 A 做出“舉手”手勢,而倭黑猩猩 B 透過開始為訊號發出者梳理毛髮來回應,並且倭黑猩猩 A 似乎對該回應感到滿意(即它們沒有繼續做手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舉手”的含義是“請為我梳理毛髮”。在這種情況下,“舉手”將出現在倭黑猩猩 A 的表達手勢庫中,並出現在倭黑猩猩 B 的理解手勢庫中。
當我們按年齡或性別對倭黑猩猩進行分組時,那麼每個組的大多數手勢都包含在它們的表達和理解手勢庫中。例如,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表達和理解“伸出”手勢。事實上,在被觀察到超過三次的 47 種手勢型別中,有 42 種手勢型別被男性和女性、幼年和成年個體使用和表達。特定的手勢並非僅由男性產生並僅由女性接收,或僅由幼年個體產生並僅由老年個體接收,相反,這是一個相互理解的交流系統,其中所有個體都有可能成為幾乎所有手勢型別的訊號發出者和接收者。
語言也是一種交流系統,任何母語使用者都可以訪問與任何其他母語使用者相同的詞語。對訊號的這種相互理解是交流任何人可能想要和任何人可能給予的目標所必需的。對於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來說,這些活動包括玩耍、梳理毛髮、進食、一起旅行和性行為。在某個時候,我們的祖先有必要交流比這些直接目標更多的資訊,而這正是語言進化的奧秘所在。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手勢與我們自己的手勢有多相似?您的發現可以告訴我們關於人類手勢進化的什麼資訊?
好問題!我們不確切知道人類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共享多少手勢,因為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學習了很多手勢。當嬰兒長大到開始使用手勢時,他們也在學習他們成長文化的詞語和傳統手勢。因此,觀察人類不足以看出哪些手勢與其他猿類共享。Byrne 和 Cochet 寫了一篇簡潔的論文《猿類手勢都去哪兒了?》,建議進行一項實驗,以測試天真的觀察者是否可以理解其他猿類的手勢。
我們的發現告訴我們,鑑於所有大型猿類手勢的重疊,早期人類可能也共享了這個手勢庫。手勢是大型猿類交流的重要方式,它們使用手勢來請求食物、梳理毛髮和性行為。但交流還有其他方面,例如發聲和麵部表情。在我們可以開始回答語言如何進化的難題之前,有必要進行新的研究,研究大型猿類交流如何在所有這些模式中運作。如果這些其他形式的交流對於其他大型猿類物種來說已經足夠,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語言呢?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所有照片均由 Kirsty Graham 提供,並獲得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