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者:艾米·迪肯
“人吃魚,格羅根。魚不吃人,”電影《食人魚》中的營地領隊這樣安慰道,然而不久之後,一群極其貪婪的魚將營地旁邊的水域染成紅色,野蠻地攻擊無辜的沐浴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可以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透過訂閱,您可以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這個虛構的好萊塢故事中,這些魚是從一項已退役的軍事實驗中逃脫出來的,它們經過基因改造,特別擅長尋找和吞噬人肉。
12月,報紙報道了一起真實的食人魚襲擊事件,似乎將這種虛構變成了真正的恐怖故事。70名週末度假者在阿根廷羅薩里奧鎮附近的河流中沐浴時遭到襲擊。值得慶幸的是,與好萊塢的版本不同,沒有人死亡,但沐浴者的四肢和手指受到了各種不愉快的傷害。
這種情況下的物種很可能是帕洛梅塔鋸脂鯉,它是著名的紅腹食人魚納氏鋸脂鯉的近親。
我曾在許多科學展覽會上為這種迷人但無害的生物辯解,但看到關於最近這次非常不尋常的事件的報道,我感到很沮喪。就在我感覺大家可能開始瞭解食人魚並非電影中描繪的那種兇猛殺手時,羅薩里奧事件又強化了它們是可怕的成群狩獵食肉動物的觀點。
事實是,大多數種類的食人魚(有三十多種)是素食主義者。即使是所謂的“肉食性”型別(包括鋸脂鯉屬)充其量也只是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飲食種類繁多,而“肉類”部分則由昆蟲和小魚組成,而不是牛和人。不可否認的是,某些物種的牙齒非常鋒利,但它們咬傷最常見的“受害者”是那些必須從它們嘴裡取出魚鉤的漁民,然後可憐的食人魚很快就會被做成湯(據說很好吃)。
食人魚的生活充滿危險。凱門鱷、鸕鷀、河豚和巨型海象魚(一種長達2米的魚)只是食人魚必須面對的一些可怕的捕食者。(如果你想知道這感覺如何,請嘗試玩“食人魚拉瑪”,這是一個我們在科學展覽會上用來挑戰人們對食人魚是嗜血獵人這一看法的電腦遊戲)。
群體生活對個體有很多好處——迷惑效應(使捕食者難以專注於任何一個獵物)、稀釋效應(任何一個成員被捕食的機率降低)和警戒優勢(更多的眼睛意味著發現捕食者的可能性增加)。
雖然人們很容易接受沙丁魚、鯖魚、小魚或孔雀魚出於這些原因而成群結隊,但好萊塢的觀念已經深深地滲透到大眾文化中,以至於很難說服公眾,食人魚的成群行為並非出於險惡的目的。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負面報道(這或許可以追溯到 1976 年的《雷霆谷》中布洛菲爾德充滿食人魚的行刑池),科學最終透過一項精巧的動物行為實驗澄清了這些令人驚訝的美麗的魚類的名聲。
這項研究由我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巴西馬米勞阿研究所的同事進行,它駁斥了食人魚成群結隊是作為一種成群狩獵策略的觀點。
在已經確定食人魚在決定與誰成群以及在魚群中的位置時似乎與其他魚類使用相同的規則後,安妮·馬古蘭和赫爾德·奎羅斯決定更仔細地研究恐懼反應。透過測量個體在單獨和不同大小的群體中時的“鰓蓋速率”(即它們的呼吸速度——一種衡量恐懼程度的指標),他們證明,較大魚群中的食人魚比單獨或在小魚群中的食人魚壓力小得多。第二個實驗表明,暴露於可怕的模型捕食者(鸕鷀)後,較大群體中的食人魚恢復(恢復到“正常”鰓蓋速率)得更快。
對這些發現的最佳解釋是,個體在群體中感到(並且也)更安全,這提醒我們,食人魚很可能與其他成群的魚類(例如我研究的孔雀魚)沒有什麼不同,即成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躲避捕食者。
那麼,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該如何解釋羅薩里奧事件呢?好吧,這就是我不得不放棄科學而轉向推測的地方。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一個異常炎熱年份的極端炎熱的一天,這不僅將魚類集中到更小的水域中,而且還鼓勵了更高密度的沐浴者。一旦一個沐浴者被路過的食人魚意外地“咬傷”,這可能會觸發魚群的覓食行為,但它們肯定不是有目的地狩獵人肉。
食人魚在它們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中非常豐富,但對於其他一些物種來說,好萊塢聳人聽聞的電影帶來的不良公關可能會對其保護狀況產生嚴重影響。《大白鯊》是我一直以來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但即使在近四十年後,在西澳大利亞等地方,在發生一些孤立的、儘管是悲慘的事件後,仍然認為可以撲殺鯊魚種群,它也有很多需要解釋的地方。
和食人魚一樣,鯊魚“攻擊”人類的情況非常罕見,而且往往是高度不尋常的情況造成的。行為研究證實,鯊魚的分佈取決於環境條件和獵物的豐富程度,而不是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取決於水中是否有人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機會透過更多地瞭解和教育人們瞭解動物行為來影響人類行為。
當科學能夠用事實挑戰根深蒂固的公眾認知時,它才是最令人興奮和最重要的——但科學家有責任比好萊塢聳人聽聞的版本更有效地傳達這些資訊,這是一項相當大的公共參與任務!
有關更多邪惡動物的好萊塢刻板印象,請檢視not bad science的十大以動物為主角的恐怖電影
艾米·迪肯是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也是西印度群島大學的訪問研究員。她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研究了入侵性孔雀魚的行為,現在她將時間用於調查特立尼達河流的生物多樣性。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參與了公共宣傳活動,包括巡迴展覽,傳播她的研究小組關於食人魚行為的研究成果。她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併為 not bad science 創作了這幅畫。
圖片來源
紅腹食人魚:克里夫
電影海報:《食人魚》,1978年
參考文獻
Magurran, A.E. & Queiroz, H.L. (2003) 食人魚群中的夥伴選擇。行為學,140, 289-299。
Queiroz, H. L. & Magurran, A.E. (2005) 數量上的安全?亞馬遜紅腹食人魚的成群行為。生物學快報,1,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