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有一些特質使我們成為人類,包括自我意識和語言。另一個被認為是人類的關鍵部分是我們的共情能力(儘管我有時會懷疑某些人類的共情能力)。我也懷疑我們不是唯一有同情心的動物。然而,這可能很難測試。如果我們將共情定義為弗蘭斯·德·瓦爾所定義的“感受和分享他人情緒狀態,評估他人狀態的原因並認同他人,採納他或她的觀點”的能力,我們如何在非人類動物中測試這一點呢?
以豬為例。我們知道豬是“聰明”的動物(無論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而且它們會感受到壓力等情緒。它們也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如果其他動物彼此之間有共情,那麼豬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候選者。
最近,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以確定豬是否可能會彼此共情,這是一項更大規模的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著眼於豬的共情的多個方面。這個問題對於養殖實踐尤其重要,因為豬經常與同伴豬圈在一起,其中許多豬很可能處於壓力之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研究這一點,研究人員將豬分成16組,每組6只。然後,他們從每組中取出兩隻豬,訓練它們預期會發生好事,或者會發生壞事。他們透過給豬播放一些音樂,然後在隔壁的圍欄中給它們提供良好的體驗(食物)或壓力體驗(社會隔離和處理)來實現這一點。這個階段的想法是訓練豬,讓它們知道音樂預示著食物或壓力。
然後,研究人員取出兩隻豬的同伴(“天真”的豬),並將它們與被訓練成這兩種情況之一的豬放在一起。然後,所有豬都播放了對受過訓練的豬有意義的音樂(順便說一句,這是巴赫或進行曲)。一些受過訓練的豬表現出它們已經瞭解音樂對它們來說意味著什麼,表現出“快樂”的行為(玩耍行為、搖尾巴和吠叫)或壓力(“警惕”地站立、豎起耳朵、排尿和排便)。然而,總的來說,受過訓練的豬似乎並沒有預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儘管如此,天真的豬仍然經歷了它們的同伴豬進入鄰近的圍欄去體驗好事或壞事,儘管它們自己從未經歷過這種情況。研究人員想看看天真的豬是否會表現出“情緒傳染”(分享別人正在產生的情緒反應),因為它是共情能力的一個關鍵方面。他們發現,豬確實會對另一隻豬的行為做出反應:當一隻天真的豬靠近一隻表現出壓力的受過訓練的豬時,這隻天真的豬也會變得更加警惕,並豎起耳朵。這種情況發生的程度遠大於天真的豬與表現“快樂”的豬配對時。研究人員可以確定,天真的豬是對其他豬的行為做出反應,而不僅僅是對音樂的聲音做出反應,因為當他們只給天真的豬播放音樂時,這對它們的行為沒有任何影響。
現在,這個實驗似乎很殘酷,因為它既讓豬感到壓力,又表明豬的壓力可能會影響其他豬。然而,比當前實驗中使用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在養豬業中很常見,如果沒有像這樣研究豬“情緒”的實驗,目前的做法不太可能改變。
參考文獻
de Waal FBM (2008) 將利他主義放回利他主義中:同情的演變。Annu Rev Psychol 59:279–300
Reimert, I., Bolhuis, J. E., Kemp, B., & Rodenburg, T. B. (2014). 情緒的釋放:情緒傳染和催產素在豬中的作用。動物認知。DOI 10.1007/s10071-014-0820-6 (主要文章)。
圖片來源
兒童:尤金·哈米爾
小豬:西爾克
實驗中的豬:莫妮克·烏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