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歡迎來到
心理問題
在這裡,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解釋和討論推動他們領域的發現和理論。讀者可以加入他們。我們希望您也會加入。
是你的媽媽還是你的 MAOA?
單胺氧化酶 A,與情緒和行為障礙有關。
引言
作者:大衛·多布斯
《心理問題》編輯
(不良)適應與心理健康
病理總是壞事嗎?
哥倫比亞大學內科與外科醫學院
紐約州紐約市
人們普遍認為,不良的養育方式會導致精神病理學——除非孩子“有韌性”。但是,哪些孩子有韌性?那些克服惡劣環境的孩子。這是一個迴圈論證還是無稽之談?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非凡發現來自一種新興的跨學科方法,稱為精神病流行病學。精神病流行病學結合了遺傳學、流行病學和神經科學,以研究基因和環境如何影響對精神和情緒障礙的脆弱性。去年,該學科的兩名領導者,阿夫沙洛姆·卡斯皮和特里·莫菲特在《自然神經科學評論》上回顧了其主要發現。他們的論文《精神病學中的基因-環境相互作用:與神經科學攜手合作》[見摘要或論文的 PDF 下載]表明,基因對命運的束縛可能沒有人們通常認為的那麼強烈。該論文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抑鬱症或消極等對環境的所謂適應不良反應在數千年的選擇壓力下得以倖存。基因,與環境相遇在卡斯皮和莫菲特的研究之一中,他們著手發現父母-孩子關係的環境如何可靠地預測未來的病理學。他們在紐西蘭達尼丁跟蹤了 1037 個家庭,從出生到 26 歲,每兩年對兒童進行評估。這些兒童的一個子群體攜帶一種編碼單胺氧化酶-A (MAOA) 基因的變體,這是一種在調節血清素和腎上腺素等神經精神重要性的神經遞質中起關鍵作用的酶。研究人群中的另一個變數是一些兒童遭受了父母的身體虐待。“環境”心理病理學理論會預測,這些受虐待的兒童自己也會成為暴力的施虐者。然而,結果表明,只有那些受到虐待且攜帶 MAOA 變異基因的人更有可能在成年後變得有反社會行為和暴力;那些受到虐待但缺乏 MAOA 變異基因的人,其暴力傾向並不比未受虐待的兒童更強。同樣,那些攜帶變異基因但在非暴力家庭中長大的人,其暴力傾向也並不強。僅憑基因變異或環境都不足以賦予脆弱性;兩者缺一不可。一項關於抑鬱症流行病學的獨立研究產生了關於血清素轉運蛋白基因中的遺傳變異和生活壓力事件的類似發現。如果同時存在基因變異和有壓力的環境,則更有可能發生抑鬱症。我們再次看到,基因只是部分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壞”基因如何持續存在?這些發現的一個含義是,進化對我們很仁慈。大多數父母都善待自己的孩子,而且大多數孩子天生就帶有“正常”的 MAOA 和血清素轉運基因。因此,只有極少數人遭受了不良父母和脆弱變體的雙重打擊。但是,為什麼大自然——或者說自然選擇——允許這些壞基因持續存在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有點令人不安。“適應不良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研究中描述的反社會行為或抑鬱症——還不足以導致該基因滅絕和消失。這些人可以存活足夠長的時間進行繁殖,而這正是決定該基因是否會傳遞下去的原因。然後是“表型可塑性”的問題,正如麥吉爾大學發育研究員邁克爾·米尼實驗室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所闡明的那樣。表型可塑性指的是個體可能會根據環境以不同方式表達其遺傳特徵。奇怪的是,正如米尼的論文所闡明的那樣,某些此類變化可能會因塑造父母的環境而在後代中出現。例如,大鼠似乎有兩種養育方式。在一種方式中,雌鼠經常舔舐和梳理她的小鼠,並且她會分開雙腳、拱起背部哺乳它們,從而方便它們吸吮她的乳頭。另一種型別的母親很少舔舐和梳理,並且在平躺時哺乳,以便小鼠被壓在她身下。在這兩種情況下,小鼠都得到了充分的餵養,但第一種型別的雌鼠所生的幼崽往往更加活潑、獨立和有冒險精神。以前認為,這兩種型別的雌鼠都為它們的養育方式而生。但是米尼的實驗室發現,受到壓力的更具養育能力的雌鼠會採取消極的模式——並且即使在隨後的幾窩中也不會恢復到更積極的風格。在所有情況下,來自養育方式較差的雌鼠的嬰兒都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應激激素和杏仁核中的慢性活動,杏仁核是大腦中與恐懼反應相關的區域,這表明它們長期處於恐懼感中。一項針對獼猴的單獨實驗 [PDF 下載] 比較了三種環境影響對哺乳母親的影響。一組母親可以輕鬆、確定地獲得食物。第二組可以穩定地獲得食物,但只能獲得隱藏的食物,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找到。對於第三組,食物供應在無食物和充足食物之間以不可預測的時間表交替出現。第三種時間表產生了最明顯的壓力——並且產生的後代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得膽怯和迴避,表現出與遭受長期與母親分離的猴子相似的抑鬱跡象,並且在青春期更加恐懼、順從和不善於社交。他們表現出永久性的高應激激素傾向。適應性病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切?我們必須記住,這些結果是指機率,而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例如,即使是雙重打擊的結果,適應性較差的結果也更有可能發生,但並非必然。然而,在不確定和動盪的環境中,在可能持續數代的饑荒時期,生存優勢可能來自於膽怯、隱居,甚至屈服於暴君。正如卡斯皮和莫菲特所明確指出的那樣,這項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的調查可能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大屠殺倖存者的孩子的性格特徵,以及經歷過創傷的人們(例如大蕭條後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人)願意屈服於蠱惑人心的獨裁者的原因。現在在可怕的內戰中遭受創傷的伊拉克兒童,將如何適應下一代的世界?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同型別的養育方式的結果。我一直認為,虐待或忽視兒童會導致病理,就像頭上的腫塊自然而然地產生鵝卵石一樣。但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事情更加複雜。“適應不良”的受虐待父母的孩子可能正在執行那些成年人所頒佈的和無意識的禁令:“生活很糟糕,我們可能接近滅絕;小心點,保持低調,盡你所能生存下去,阻止我們的人滅絕。”大衛·奧爾茲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臨床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並且是期刊 神經精神分析.的編輯。他經常撰寫關於神經科學和心理療法之間關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