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製造了第一臺計算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馬丁·坎貝爾-凱利九月份關於計算起源的文章追溯了機器計算的歷史,從18世紀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一直到20世紀。然而,根據我們許多讀者的說法,我們犯了一個關鍵的遺漏。

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豪普特曼寫道

正如您優秀的“阿塔納索夫博士的計算機”一文,《大眾科學》,1988年8月[未線上]中正確指出的那樣,第一個製造和操作電子數字計算機的人是一位物理學教授。阿塔納索夫的第一臺計算機是一臺12位2字長的機器,執行頻率為60Hz牆插電源頻率,可以使用由七個三極體構建的邏輯單元,在再生記憶體中儲存的二進位制數進行加減運算。那是1937年。沒有戰爭,沒有珍珠港事件,只有一個理論物理學家試圖與他在愛荷華州艾姆斯市的愛荷華州立學院的學生一起解決量子力學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俄勒岡州紐伯格的愛德華·B·沃特斯指出了一項法律裁決,該裁決也對傳統說法提出了質疑——即第一臺數字計算機是ENIAC,這臺機器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氣工程學院的J.普雷斯珀·埃克特和約翰·W·莫奇利於1945年製造

在美國聯邦法院歷史上最長的案件之一,幾乎五年,《霍尼韋爾訴斯佩裡蘭德案》,美國地方法院法官厄爾·R·拉森在1973年10月19日公佈的判決書中得出結論,埃克特和莫奇利的ENIAC專利無效。拉森法官宣佈,埃克特和莫奇利“本人並非首先發明瞭[ENIAC]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而是從約翰·文森特·阿塔納索夫博士那裡獲得了該主題”。

我們詢問了坎貝爾-凱利,他是英國華威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也是計算機:資訊機器的歷史(與威廉·阿斯普雷合著)的作者,他對阿塔納索夫爭議的看法。他回覆道

計算機歷史學家對斷言發明家的優先權持謹慎態度。我並沒有說埃克特和莫奇利發明了電子計算機,而是說他們發明了一臺特定的計算機,即ENIAC。我還說“計算隨著ENIAC進入電子時代”,這在相當廣泛應用的實用計算儀器的意義上是正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幾項電子計算發展,早於和同時期的ENIAC,其中阿塔納索夫機器是其中之一——其他包括NCR破譯密碼機、德國的Zuse Z4計算機和英國的Colossus破譯密碼計算機。在一篇短文中,我無法全部承認它們。

阿塔納索夫的機器是一臺鮮為人知的計算機,它僅限於一小類問題,不可程式設計,也從未完全發揮作用。阿塔納索夫在1942年停止了開發。阿塔納索夫計算機幾乎不為人知,直到1971年,在霍尼韋爾起訴斯佩裡蘭德以使ENIAC專利無效的專利訴訟中才被揭露出來。在審判期間,有人透露莫奇利曾在1941年6月拜訪過阿塔納索夫並看到了他的計算機。他從這次訪問中學到了什麼不得而知,但ENIAC的設計與阿塔納索夫計算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莫奇利本人聲稱他“根本沒有獲得任何想法”。儘管法官將發明的優先權判給了阿塔納索夫,但這令許多歷史學家感到驚訝。

在文章中,坎貝爾-凱利繼續強調,最重要的創新——也是通常被隨意觀察者忽視的創新——是約翰·馮·諾伊曼和合作者在1945年開發的儲存程式計算機概念。他寫道,“這種佈局或架構使得在不改變機器物理結構的情況下更改計算機程式成為可能。此外,程式可以操縱自己的指令。這個特性……將賦予強大的靈活性,構成計算機科學的核心。”

您怎麼看?埃克特和莫奇利應該繼續因發明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而受到讚譽嗎?還是阿塔納索夫?或者,馮·諾伊曼對計算理論的貢獻是否因不那麼重要但更實在的物理機器而被忽視了?

 

Michael Moyer is the editor in charge of physics and space coverage at 大眾科學. Previously he spent eight years at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where he was the articles editor. He was awarded the 2005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Writing Award for his article "Journey to the 10th Dimension," and has appeared on CBS, ABC, CNN, Fox and the Discovery Channel. He studied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ore by Michael Mo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