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還是黑洞,哪個先出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加利福尼亞州長灘——過去十年揭示的宇宙奇特現象之一是,星系及其中心的巨大黑洞似乎天生一對。這是一種乍一看很明顯,但越想越奇怪的生活常識。

巨大的黑洞是一個可怕的野獸,肯定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彎曲周圍的星群。然而,即使是巨大的黑洞,按照星系的標準來看仍然相當小,因此星系應該不會太在意內部的怪物。而怪物本身只與相當小的鄰域直接接觸,應該不會注意到星系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

然而,天文學家發現,黑洞的質量始終約佔其星系質量的 0.1%——或者更準確地說,佔其星系中呈球狀部分質量的 0.1%(對於球狀星系而言,這是整個星系;對於像銀河系這樣的螺旋星系而言,僅是最內部的部分)。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黑洞質量與星系本身的質量無關,而與恆星的速度有關,但這實際上殊途同歸:黑洞和它們的主星系是血親兄弟。

是黑洞先出現並引導了星系的形成,還是星系先出現並積累了黑洞,或者是一些共同因素塑造了它們兩者?由於星系是宇宙的基石,因此這個問題是許多宇宙演化謎題的核心。

答案是什麼?黑洞先出現,國家射電天文臺的克里斯托弗·卡里利和他的同事今天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宣佈。他們使用射電望遠鏡研究了來自大約 120 億年前的四個帶有黑洞的宿主星系,當時宇宙只有大約 10 億年的歷史。透過測量氣體雲的速度,他們估計了每個星系的質量,並透過研究物質墜入相應黑洞時發出的光譜發射線,他們估計了黑洞的質量。

這些古老的黑洞被證明比當今宇宙中的黑洞按比例重得多——約佔星系質量的 3%。由於黑洞永遠不會縮小,星系一定已經壯大,才能解釋目前 0.1% 的質量比。“黑洞先出現,然後以某種方式——我們不知道如何——在其周圍發展了星系,”卡里利說。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僅考察了四個星系,而且是異常巨大的星系。這種趨勢是否適用於宇宙歷史早期階段的所有星系,還有待觀察。此外,這項研究僅確定了哪個先出現。它沒有說明黑洞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在明顯的“尾巴搖狗”的情況下,它們是如何控制整個星系的形成的。“這並沒有真正解決這種關係的起源問題,”卡里利說。“它解決的是這種關係何時建立的問題。”

的確,這個結果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謎團。黑洞具有相當的破壞性,肯定可以阻止星系的形成——例如,透過噴射出輻射或物質射流。正如劍橋大學的安德魯·費邊在會議的另一次演講中討論的那樣,巨大黑洞的形成應該釋放出足夠的引力能來炸燬整個星系。然而,在最新發現的案例中,黑洞似乎正在幫助其星系的形成。也許黑洞掩蓋了它們可怕的名聲。它們可能是偉大的宇宙園丁,照料著周圍的星系,並使一些星系(如我們的星系)適宜生命居住。

更新(1 月 8 日):國家光學天文臺的託德·勞爾表示,他擔心這項研究可能落入了統計陷阱。即使平均星系的質量是其黑洞質量的 1000 倍,但在這個平均值周圍仍然存在分佈——有些星系較小,有些星系較大。然而,較小的星系本質上比更大的星系更常見,因此,給定質量的黑洞更可能在較小的星系中被發現,因此顯得過大。因此,卡里利團隊看到的星系-黑洞配對可能不代表古代宇宙,在這種情況下,哪個先出現的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年輕星系中氣體的射電望遠鏡影像由 NRAO/AUI/NSF, SDSS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