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歡迎來到 Sciam.com 關於思想和大腦科學的“研討會部落格”。每週,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解釋和討論推動他們領域發展的研究。讀者可以加入他們。我們希望您會加入。
思想問題
媽媽的男孩更勇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母親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世界的恐懼。照片由 Socar Myles 拍攝,經許可使用。
導言
作者:大衛·多布斯,《思想問題》編輯
在青春期旅程中似乎更喜歡母親陪伴的孩子是謹慎和猶豫的象徵——媽媽的男孩。然而,這裡回顧的研究表明,在童年或青春期的關鍵階段,母親的存在可能會決定是學會恐懼地接近世界還是學會自信地接近世界。這項研究,《母親的存在充當嬰兒期學習恐懼和吸引力之間的開關》(作者:Stephanie Moriceau 和 Regina Sullivan,發表於 2006 年 7 月 9 日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幼鼠發育時期,在此期間,正如論文標題所示,母親的存在就像某些情況下恐懼學習迴路和偏好學習迴路之間的開關。我們的評論員馬克·G·伯曼解釋了這項聰明的研究,並探討了一些問題,例如母親的氣味是否會掩蓋薄荷的氣味,以及這項研究揭示的動態是否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留在虐待關係中。
在恐懼與吸引力之間,母親的存在
作者:馬克·G·伯曼 密歇根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
在他們最近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的文章中,研究人員 Stephanie Moriceau 和 Regina Sullivan 探討了由母親在場介導的習得性嗅覺偏好和厭惡。在這項研究中,幼鼠暴露於與光(0.5 毫安)電擊配對的薄荷氣味中——這是一種經典的條件反射練習,教會幼鼠將氣味與電擊聯絡起來。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確定,暴露於這種條件反射的成熟大鼠會學會避開相關的氣味。同樣,人們也充分認識到——但鮮為人知的是——非常年幼的幼鼠(不到 8 天大)暴露於這種條件反射實際上會被該氣味吸引。然而,Moriceau 和 Sullivan 的這項研究發現,在幼鼠的幼年時期,對氣味-電擊條件反射的反應——也就是說,大鼠是學會偏愛還是避開該氣味——取決於幼鼠的母親在條件反射期間是否在場。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發現,引發了關於人類行為的有趣問題。 從年幼無知到年長睿智的道路 首先是一些背景知識。Sullivan 和其他人的先前研究表明,仍在巢穴中的幼鼠(8 天大)表現出“矛盾學習”——也就是說,它們會被與光電擊配對的氣味所吸引。這與這個年齡段的幼鼠表現出增強的偏好學習(即使是對厭惡性刺激)和減弱的厭惡學習的一般趨勢相符。它們很容易學會喜歡某些東西,即使這些東西並不令人愉快,並且不容易學會恐懼。這並非反映出更高的疼痛耐受性或無法感知疼痛。相反,這似乎反映了杏仁核(大腦中對於學習條件性恐懼至關重要的部分)發育不全,幼鼠杏仁核在這個年齡段無法在氣味-電擊或其他恐懼條件反射場景中被啟用或參與。Moriceau 和 Sullivan 將幼鼠生命中的這段時期稱為敏感期,此時幼鼠還不能走路,必須待在巢穴附近。敏感期在 10 天左右結束,此時幼鼠開始走路並在巢穴外四處活動。在此之前,母親的存在與否對幼鼠對氣味-電擊條件反射的反應沒有影響:無論母親是否在那裡,幼鼠都會表現出對與電擊相關的氣味的偏好。在斷奶期(21 至 23 天大),當幼鼠變得更加獨立並減少在巢穴中度過的時間時,它們將開始表現出經典的厭惡性條件反射,學會避開與電擊配對的氣味。一旦它們達到這個年齡,母親的存在就無法影響它們對氣味-電擊條件反射的反應:無論母親是否在那裡,它們都會很快學會避開與電擊相關的氣味。母親存在至關重要的短暫視窗期 然而,Moriceau 和 Sullivan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在敏感期和斷奶期之間——“後敏感期”,即幼鼠 12 至 15 天大時——母親的存在決定了是學習吸引力還是學習厭惡。在這個年齡段,如果母親在場,幼鼠會開始偏愛與電擊配對的氣味,但如果母親不在場,則會學會避開與電擊配對的氣味。除了這些行為影響外,作者還發現了這些影響的神經介質。在母親不在場的後敏感期幼鼠中,作者發現杏仁核啟用增加(透過稱為 2-DG 方法的葡萄糖攝取量度來評估,反映了對新恐懼的學習)。這些幼鼠的皮質酮水平也更高,表明存在壓力。然而,與母親一起進行條件反射的幼鼠表現出嗅球啟用增加,反映了對新氣味偏好的學習。為了驗證杏仁核在這種學習中的作用,作者嘗試在暫時抑制幼鼠杏仁核啟用後對一些幼鼠進行條件反射。(他們使用 蠅蕈醇 來做到這一點,蠅蕈醇會觸發抑制性神經遞質 GABA,從而抑制杏仁核的正常反應。)當他們這樣做時,即使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條件反射,幼鼠也會學會偏愛該氣味。另一方面,當作者在條件反射前 30 分鐘注射皮質酮(以提高皮質酮水平,誘導高度應激狀態)時,即使在母親在場的情況下,幼鼠也會學會避開該氣味。這些實驗資料有力地表明瞭母親的存在在提供壓力緩解和影響後敏感期幼鼠的恐懼條件反射方面的力量——實際上,母親的存在決定了是習得性偏好還是習得性迴避。意義深遠而令人沮喪 這是一個意義豐富的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幼鼠正處於從依賴母親到獨立的過渡時期——可能類似於人類青少年。正如作者所寫,“母親在場對氣味-疼痛條件反射的影響可能確保幼鼠繼續只學習對母親氣味的接近反應,而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它們會學習巢穴外生存所需的複雜偶然事件。”母親的存在是否對幼鼠瞭解世界有所幫助,同時仍然允許它偏愛母親的存在?這是這項研究提出的許多有趣問題之一。例如,我很想知道,這種效應是否只發生在在場的成年大鼠是母親的情況下,或者任何成年大鼠的存在是否會產生類似的效果。母親是否有某種特別之處使環境感覺更安全,或者僅僅是任何其他成年個體的存在使環境看起來更安全?另一個個體甚至必須是成年個體嗎?我還想知道這項研究是否與幼鼠無法區分環境中的單一氣味和其他氣味相混淆。例如,當沒有其他氣味時,幼鼠可能可以很好地區分薄荷氣味,但當母親的氣味存在時,可能難以區分薄荷氣味。隨著大鼠嗅覺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複雜,無論母親是否在場,大鼠都可能能夠同樣好地辨別薄荷氣味(斷奶期的幼鼠)。因此,可能是母親的存在並沒有真正降低後敏感期幼鼠的壓力水平,而只是使薄荷氣味不那麼突出,更難以作為預測因子來學習。然而,反駁這種想法的事實是,當母親在場時,皮質酮水平降低了——有力地表明母親的存在確實降低了幼鼠的壓力水平。無論如何,我很想看到一些關於幼鼠嗅覺系統發育的提及,以消除其他一些擔憂。與人類的關係 這些資料顯然與人類行為有一些有趣的可能關係。例如,這些發現是否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留在虐待關係中,學會偏愛人們期望是厭惡的經歷?皮質醇(人類的皮質酮當量)水平是否可以幫助確定人們是否會繼續維持這種關係?在一項相關的 2003 年研究中,精神病學家 卡爾·E·施瓦茨 及其同事發現,與未受抑制的幼兒相比,被認定為受抑制的幼兒長大後,對於新面孔與熟悉面孔表現出更高的杏仁核活動。這些資料表明,有助於個性和偏好的神經差異可能會從童年持續到成年。結合 Moriceau 和 Sullivan 的研究來看,這些發現表明,一些習得性偏好可能會在整個童年時期一直保留到成年,可能導致一些人偏愛相當有害的環境或情況。
馬克·G·伯曼是密歇根大學認知心理學以及工業與運籌工程專業的博士生。
-- 編輯:大衛·多布斯,於 2008 年 1 月 2 日上午 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