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才是關鍵,或者說是“笨電網”:eTech 大會的又一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2009年3月11日)——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你需要建設更好的城市。如果你想建設更好的城市,你需要了解構成城市的網路。如果你想讓所有這些網路真正連線起來,你需要改進“笨電網”,使其成為智慧電網

簡而言之,這就是 eTech 會議第三天的主題資訊。全球設計公司奧雅納的克里斯·盧布克曼或許在不經意間用他的上午主題演講概括了這個主題:“我們需要為老年人口建設 [X],”他說,“因為希望我們所有人終有一天都會變老。” 他的 X 是城市——具體而言,是需要設計城市,以便老年人無需汽車也能輕鬆出行——但 X 也可以是網路、版權、環境、能源系統或實驗科學本身。改善未來。建設得更好。方法如下。

盧布克曼談到了發展中國家大規模城市移民模式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機遇。預計未來幾十年,中國將有超過 6 億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這個數字可能會被忽略,但請思考一下:這相當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和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總人口。想想所有必須建造的基礎設施,所有必須設計的社群。這些移民是會淪為蔓延的貧民窟,還是我們會抓住機會,為 21 世紀設計智慧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

回答這個問題和其他問題需要工具來幫助我們瞭解城市如何運作。麻省理工學院 可感知城市實驗室 的研究助理安德里亞·瓦卡里描述了許多專案,這些專案利用帶有 GPS 標籤的 Flickr 圖片、手機資料和網際網路流量來建立城市活動的即時地圖。城市的哪些部分對遊客感興趣?只需繪製出他們拍攝照片最多的地方即可。需要知道是否剛剛發生了“異常事件”,例如交通事故?查詢特定區域手機使用量異常激增的情況。

感知網路公司 的首席科學家託尼·傑巴拉正在依靠我們的部落根基來指導發展——某種程度上是這樣。他解釋了他的公司如何透過跟蹤城市中人們的活動來繪製現代城市地圖。感知網路公司從計程車和支援 GPS 的手機等裝置的原始位置資料開始。它整合這些資料,生成人們在任何給定時間所處位置的熱力圖。

但這僅僅是開始。感知網路公司跟蹤個人在一週內的活動,並確定一個經常在週四晚上從金融區的工作地點前往體育酒吧的人(例如)可能與另一個從不同城市的另一個金融區前往不同體育酒吧的人相似。利用這些資料,它將個人分配到 20 個不同的“部落”之一——例如,年輕時尚族、商務旅客或成熟的居家人士。這是一種針對位置資料的語義方法,並且正在奏效:該公司目前擁有 400 萬用戶。

你可以用這些資訊做什麼?假設一個部落中的一個人在倫敦度假時去了一家餐廳並且非常喜歡它。部落中的其他人也更有可能喜歡它,因此這個新興的社交網路可以幫助其他旅行者找到美食。但您可能正在預料到另一個明顯的用途:廣告商對根據關於消費者是誰以及他們在哪裡等非常精細的資料來定位廣告非常感興趣。

今天,如果不討論智慧電網,那麼對未來技術——城市或任何其他事物——的討論將是不完整的。eTech 大會也不例外,考慮到對網路的關注,這很有道理:能源網路只是另一種網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因此,當 Redmonk 的湯姆·拉弗蒂反駁可再生能源昂貴的“神話”時,他將原因歸咎於“笨電網”。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事實上,”他說,“在批發市場上,最便宜的電力是可再生能源含量最高的電力。” 在這些批發拍賣市場中,可再生能源將以任何價格競標入網——畢竟,可再生能源生產商執行風力發電機沒有額外的成本。這與必須消耗材料並具有大量啟動和關閉成本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形成對比。

拉弗蒂說,問題在於當前的世界範圍內的電網是笨的。例如:在德克薩斯州,緊鄰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場之一的縣的房屋可能會遭受輪流限電,因為該縣完全從燃煤電廠獲取電力。拉弗蒂認為,每個發電機都必須連線到每個電力消費者——即使該發電機是你房屋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

但也許更重要的是,電網還應該傳輸有關電源的資訊——價格資訊和環境資訊。這樣,你家中的所有電器“都可以訂閱此定價資訊並根據這些價格修改其行為”,他說。“如果你的冰箱在電費便宜時改變其恆溫器會怎樣?如果你的乾衣機或洗碗機在夜間電費最便宜時自動啟動會怎樣?”

這就是 eTech 大會的人們可以相信的那種未來——技術精湛、具有生態意識的未來。

安德里亞·瓦卡里(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的照片,邁克爾·莫耶/版權 《大眾科學》

Michael Moyer is the editor in charge of physics and space coverage at 大眾科學. Previously he spent eight years at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where he was the articles editor. He was awarded the 2005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Writing Award for his article "Journey to the 10th Dimension," and has appeared on CBS, ABC, CNN, Fox and the Discovery Channel. He studied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ore by Michael Mo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