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美國和世界各地數百萬人觀看了巴拉克·奧巴馬的歷史性就職典禮,他誓言要重建和團結一個面臨戰爭、經濟動盪和其他重大挑戰的分裂國家。在眾多挑戰中,我們的新總統承諾:“我們將恢復科學應有的地位,並運用技術的奇蹟來提高醫療保健質量並降低其成本。”
無需遠觀即可看到技術如何改善了醫療保健——從麻醉到超聲波。有些人——奧巴馬似乎也在其中——認為這種技術可以提高醫療保健的效率。這可能意味著更短的住院時間、更完整的醫療資料庫,或者因為我們擁有的檢測手段更好而減少檢測次數。
但是,更多的技術是否真的會降低美國每年超過2萬億美元的醫療保健總成本,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事實上,根據2003年發表在Health Affairs上的一項研究,情況可能恰恰相反,這項研究由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健康研究和政策教授勞倫斯·貝克領導。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但在人均壽命方面僅排名第27位。排名第一的日本的人均支出僅為我們的三分之一。
那麼,奧巴馬的說法站得住腳嗎?我們請貝克回應了這位新總統的評論。他對ScientificAmerican.com說:“這是我們國家必須前進的方向。”“那裡有巨大的技術機遇。”
但是,他補充說:“最多的醫療保健並不總是最好的醫療保健。關於價值的決策可能是關鍵,”他在談到控制總體成本時說。提供最好和最負擔得起的護理將取決於找到並使用最有意義的技術。為了做到這一點,他繼續說道,“我們需要努力尋找並認真思考。”
在平衡技術效益與成本的鬥爭中,美國並非孤軍奮戰。《美國展望》的聯合編輯羅伯特·庫特納在去年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寫道:“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和醫療技術對每個國家的系統都構成了成本挑戰。”
圖片來源:graffoto8/iStoc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