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物理學家和《大眾科學》專欄作家勞倫斯·克勞斯在昨天的《紐約時報》上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如果可以接受單程票的想法,那麼憑藉目前的技術,讓人類登陸火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壯舉。
今天的問題不是發射能力或制導系統或導航。而是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它們可以破壞 DNA。如果太空旅行者能夠活著完成火星任務返回地球,他們很快就會死於這種輻射中毒。一個保護罩太大了,不切實際;在沒有技術突破的情況下,這個保護罩將重約 400 噸——對於今天的重型運載工具來說太重了。
克勞斯指出,單程旅行會更明智。(但像大多數科學家一樣,克勞斯認為,在太空進行實際科學研究方面,機器人可以完成和人類一樣多的工作。)我們可以將年長的志願者送往紅色星球,在那裡他們可以度過最後的幾個月進行實驗,為未來的永久定居點奠定基礎,並挖掘自己的墳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單程旅行的想法已經存在多年。大約 10 年前,當《大眾科學》編輯喬治·穆塞爾(目前在他的家中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在我們的故事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時,我第一次意識到了這一點。作為我們常駐的火星愛好者,喬治說他會毫不猶豫地去一次,而且這是當時唯一一位會這樣做的員工。今天早上對其他 12 名員工的非正式民意調查顯示,另有兩人贊成,儘管他們的普遍看法是,在地球上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作為新聞編輯,我當然會很樂意擁有一個火星分部,即使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想象一下,在可能超過 200 天的封閉環境中與同一個小團體一起航行時會發布哪些推文。第 65 天:主廁所又壞了!第 110 天:我應該在船上偷偷帶更多啤酒。第 175 天:我不敢相信我會和這些人埋在一起。
往返火星的任務可能是可以實現的,但不是透過更快的火箭,而是透過生物醫學的進步。正如尤金·N·帕克在2006 年 3 月刊的一篇文章和《科學訪談》播客採訪中指出的那樣,安全對抗輻射中毒影響的藥物似乎是使返回家園的旅行成為可能的唯一途徑。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宇航員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