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經過四年的辯論,來自25個機構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就一個良好但並非卓越的標準植物DNA條形碼達成一致。
這種隱喻性的條形碼——對每個物種來說都是獨特的DNA短序列——可能為手持植物“掃描器”鋪平道路,該掃描器可用於快速識別從非法伐木作業中攔截的物種,或在緊急情況下識別潛在的有毒植物。它還將使識別和研究新物種的日常工作變得更加容易。
研究動物的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線粒體基因CO1構建包含60,000個物種的DNA文庫。 但由於植物的遺傳多樣性,讓植物學家就單一標準達成一致一直具有挑戰性。 在達成共識之前,許多研究小組已經使用他們偏好的基因或基因組合開展了大規模專案。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Kenneth Cameron在2008年告訴Nature雜誌,“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其中涉及很多政治和個性因素。”
但是本週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Cameron和生命條形碼植物工作組聯盟的其他成員建議使用rbcL和matK兩個基因作為最“務實”的選擇。 基因matK單獨使用先前已在某項研究中被證明可以對90%的植物物種進行分類,但它在每個植物類群中都不能很好地工作,因此科學家們添加了第二個基因,該基因更像是一個萬事通。
在測試執行中,科學家們表示,標準條形碼只能區分植物世界中72%的物種,其餘物種被正確分配到密切相關的物種組。
作者寫道:“毫無疑問,植物DNA條形碼中使用的方法在未來將會得到改進,但植物條形碼的關鍵基礎步驟是就一套標準的[基因]達成一致,以實現大規模測序和全球植物條形碼基礎設施的開發。”
條形碼圖片由Carsten Brix透過Flick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