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視:當大腦看到你所看不到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歡迎來到

心靈事務

在這裡,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解釋和討論他們領域的發現和理論。讀者可以加入他們。我們希望你會這樣做。
本週

盲視:當大腦看到你所看不到的

一個 Gabor 補丁(在右側)。這種補丁通常用於測試盲點或視覺意識。然而,至少有一位盲人比視力正常的人更能看到這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紹


作者:大衛·多布斯

《心靈事務》編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你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什麼時候你能看到你所看不到的東西?當你患有盲視時,《牛津簡明詞典》稱這是一種“患者在沒有意識地感知視覺刺激的情況下對視覺刺激做出反應”的“疾病”。在這裡,視覺研究員蘇珊娜·馬丁內斯-康德描述了一位名叫 DB 的男子如何在他的“盲”眼中比在他的有視覺的眼中更準確和更一致地感知閃爍的 Gabor 補丁(見上圖)——儘管他否認用盲眼看到過任何東西。這裡的內容有點像薩克斯的東西;讀它並感到驚奇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盲視:盲人引領視力正常的人

蘇珊娜·馬丁內斯-康德

巴羅神經學研究所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DB 是一位 67 歲的男子,自從 26 歲時接受神經外科手術後,他的左半視覺視野就失明瞭。該手術對於切除他枕葉中的血管畸形是必要的,但不幸的是,它破壞了 DB 右半球中與初級視覺皮層相對應的部分。 初級視覺皮層,也稱為 V1 區,是大腦中最大的區域之一,也是專門用於視覺的二十多個區域之一。 V1 具有許多重要功能。其中,它將來自眼睛的視覺資訊傳遞到更高皮層的視覺區域。由於 DB 失去了 V1 區的右半部分,他的醫生並不驚訝他在左半視覺視野中失明。(大腦的右側處理來自左半視覺視野的視覺資訊,反之亦然。)但他們感到震驚的是,儘管 DB 否認看到任何呈現給左視覺視野的視覺目標,但他仍然能夠準確地“猜測”那裡呈現的目標的許多屬性,例如形狀、具體位置以及人們只能透過看到它們才能知道的其他方面。 DB 提供關於看不見的目標的準確資訊的能力被稱為“盲視”。盲視被認為是透過繞過 V1 區但仍然將少量視覺資訊傳遞到更高視覺皮層的輔助神經通路的資訊流動造成的。由於某些未知的原因,這些輔助通路不足以維持視覺的感覺。因此,盲視患者的主觀感覺是他或她是盲的,並且只有在被迫猜測時才會報告視覺資訊。牛津大學心理學家 拉里·韋斯克朗茨 和他的同事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開始廣泛測試 DB 的能力,並持續至今。與此同時,其他盲視患者也被發現並接受了檢查。然而,DB 的檢測能力明顯優於其他盲視病例。在本文中,回顧了“盲視是否可能優於“有視覺的視力”?”,塞裡·特雷維丹、阿拉什·薩赫拉伊和韋斯克朗茨著手直接比較 DB 的盲區敏感度與他的視覺區敏感度,以及一組健康志願者的正常視覺。在視力正常的人的國度,盲視的人是國王特雷維丹、薩赫拉伊和韋斯克朗茨進行了三個實驗。在實驗 1 中,他們告知 DB,一個稱為 Gabor 補丁(見下圖)的視覺刺激將出現在一個灰色螢幕上,出現在兩個時間段之一。然後他們會要求 DB 透過按下按鈕來指示目標出現在哪個時間間隔;他們要求他選擇兩個間隔中的一個,即使他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看到了任何東西——換句話說,就是猜測。在第一個實驗中,對盲區和視覺區的刺激呈現是“分塊”進行的——也就是說,對 DB 的盲區(他的左眼)進行了 30 次連續的刺激呈現(每次都有兩個時間間隔,只有一個包含刺激),然後是對視覺區進行 30 次刺激呈現。令人驚訝的是,DB 在他的盲區中的表現優於他的視覺區,並且差距很大。他正確地識別出盲區中包含刺激的時間段的機率為 87%,而在視覺區中僅為 50%——這一比率與他猜測時的結果一致。
然而,由於試驗是分塊進行的,理論上 DB 可能根據他是否期望看到刺激來改變他的表現;畢竟,他期望在右眼中看到它,但在左眼中看不到。因此,在實驗 1 的第二個變體中,總共 100 次刺激呈現被隨機交錯地呈現到兩側。在此試驗中,DB 無法知道給定的刺激將出現在盲區還是視覺區,因此他必須在兩種情況下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來處理任務。他在盲區中檢測刺激的表現再次遠好於視覺區(84% 的正確率),而在視覺區中,他再次正確檢測到 50%。具有諷刺意味的是,DB 發現對視覺側的場測試很難完成,而盲區的測試似乎毫不費力(“沒問題,我只是在猜測”)。在實驗 2 中,特雷維丹和他的同事透過呈現一系列刺激對比度來量化盲區和視覺區之間的敏感度差異,其中一些數字的對比度較高,因此比其他數字更容易檢測到。在他的盲區中,DB 能夠檢測到對比度低至 6% 的刺激。在他的視覺區中,他需要 12% 的對比度刺激才能成功檢測。雖然到目前為止這些結果看起來令人震驚,但仍然存在一種潛在的平凡解釋。也許 DB 的視覺區只是視力不好。如果是這樣,他在盲區中的卓越表現可能只是反映了他視覺區中異常糟糕的視力。為了排除這種可能性,特雷維丹和他的同事進行了最後的實驗。在實驗 3 中,他們使用與實驗 1 中相同的檢測任務,對一組六名天真(即不熟悉此類測試)的年齡匹配的正常視力參與者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DB 在他的視覺區中的視力與正常健康的受試者的視力相當。總之,DB 的盲區敏感度不僅優於他自己的視覺區,而且優於正常視力。沒有知覺的意識一個有趣的插曲涉及 DB 在實驗期間對主觀意識的報告。在實驗 1 中,DB 被要求在每次刺激呈現後報告任何對刺激的主觀意識感覺,或者缺乏這種感覺。他報告說,沒有意識到呈現給視覺區的刺激(證實他基本上是在猜測),但他對呈現給盲區的 80% 的刺激有主觀意識。然而,這種主觀意識與視覺體驗截然不同;他否認在盲區中有任何視覺體驗,但將他對刺激的主觀意識描述為“感覺好像有一根手指穿過螢幕”。有趣的是,在盲區和視覺區的刺激呈現混合的交錯試驗中,DB 對呈現給盲區的刺激的主觀意識消失了。這一發現表明,DB 在盲區呈現期間的主觀意識與他期望他實際上無法在這些試驗中看到刺激有關。這項研究最引人入勝的方面有兩個。首先,該研究巧妙地將意識的感覺與視覺體驗的感覺區分開來。也就是說,DB 有時會主觀地意識到他看不見的刺激。因此,V1 區的功能(缺乏)可能對主觀意識本身並不重要,而是對視覺體驗的感覺重要。如果缺失的 V1 是你的視覺系統唯一的缺陷,你可能實際上會意識到你無法看到的很多東西。其次,這項工作將盲視的定義從殘餘的視覺技能徹底改變為一種卓越的視覺型別。但我們不要過早地斷定盲視的人擁有視覺超能力——夜魔俠,這位擁有雷達般感知的盲人漫威漫畫超級英雄,躍然眼前。扮演(夜)魔鬼代言人的人可能會認為,多年來參加過許多視覺實驗的 DB 展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檢測能力,是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在熟悉的實驗條件下練習特定型別的技能。也可能是其他患有類似病變的人可能不具備 DB 這種非凡的盲視能力。儘管他在實驗室中表現出色,但 DB 可能不想穿上氨綸服裝並立即開始打擊犯罪。儘管如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視覺和意識研究人員肯定會關注的問題,並且它證明了——至少在某些情況下——盲視可以優於正常視力。正如夜魔俠曾經說過的:“是的,告訴他們你也輸給了一個盲人。”
蘇珊娜·馬丁內斯-康德是巴羅神經學研究所視覺神經科學實驗室的主任,她在那裡研究視覺感知的神經程式碼和動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