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有時,對自身不利的心理信念反而能給他人帶來好處。丹·巴特爾斯、特雷弗·克瓦蘭和肖恩·尼科爾斯即將發表的文章就證明了這一悖論。該文章探討了人們對“自我”本質的看法如何影響他們對他人的慷慨程度。特別是,文章的核心是哲學家德里克·帕菲特提出的觀點,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取決於連線程度,而連線程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我們與現在的自我感覺聯絡最緊密(即,今天的我就是我),而我們與未來的自我感覺聯絡較弱(即,50年後的我——如果我能活到那時候——可能與今天的我完全不同)。這種與未來自我的連線感(以下簡稱連線感)是相當可塑的,實驗人員已經能夠透過各種方法來推動連線感,包括呈現一個人未來30年後的面孔的虛擬現實模擬,以及僅僅讓人們思考未來的一些簡單的任務。巴特爾斯及其同事的研究利用了這些方法來測試連線感如何影響慷慨行為。
先前關於連線感的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是巴特爾斯和哈爾·埃爾斯納-赫什菲爾德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連線感的增加與為自己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有關——那種在長期內能夠獲得回報的財務決策。與未來自我有緊密聯絡的人更願意儲蓄更多,消費更少,並放棄眼前的現金獎勵,以換取未來價值更高的現金獎勵。這是因為他們認識到,今天的行為(例如,購買那雙奧爾登或克里斯提·魯布托鞋)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自我(例如,一個人有多少錢用於退休)。與未來自我聯絡較少的人可能沒有考慮到他們現在的行為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幸福。
如果與未來自我有更強聯絡的人對未來的自己更慷慨,那麼他們會對他人的慷慨程度更高還是更低(在當下)?一種可能性是,更強的連線感會讓人們思考自己的遺產,從而增加慷慨程度。第二種可能性,在巴特爾斯及其同事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是較少的連線感會使他人受益。這是因為當一個人感覺與未來自我相對疏遠時,將錢花在他人身上似乎並不代表從自己未來的銀行賬戶中提款。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初步研究要求人們透過回答兩個問題來評估他們的連線感,這些問題是關於他們現在的“個性、氣質、主要的喜好和厭惡、信念、價值觀、抱負、人生目標和理想”在未來是否會相同,以及他們感覺現在的自己和一年後的自己有多少重疊。為了衡量慷慨程度,參與者被告知他們將參加彩票,然後必須表明他們願意將潛在研究收入的多少捐給慈善機構救助兒童會。參與者不知道的是,該研究的一個版本宣告彩票將在一個星期後進行,而另一個版本宣告彩票將在一年後進行。當彩票在一個星期後進行時,連線感並不影響慈善捐款,但當彩票在一年後進行時,那些感覺與未來自我連線程度較低(相對於較高)的參與者捐款明顯更多。
兩項後續研究透過要求參與者閱讀兩篇文章中的一篇來檢驗連線感對慷慨行為的因果影響——其中一篇文章傳遞了自我隨著時間推移保持穩定的證據,而另一篇文章則提供了自我隨著時間推移高度容易變化的證據。再次詢問參與者他們願意將未來收入的多少捐給慈善機構。閱讀表明自我容易變化的文章的參與者再次表現出更大的慷慨。
最後一項研究詢問人們關於他們與未來自我的連線感以及他們與十位最親近的人的連線感的問題,還詢問了他們願意給這十個人多少錢(而不是自己保留錢)。在這項研究中,自我和社會連線感之間的差異(人們感覺與他們最親近的十位愛人之間的連線感與人們感覺與他們未來自我的連線感之間的差異)預測了給予行為。當人們感覺與愛人的連線感比與未來自我的連線感更強時,他們會給予更多。
這些研究表明,對自身有益的東西可能對他人不利,反之亦然。保持與未來自我的連線感對自身有益,促使人們為自己未來的版本存錢,但會導致人們減少對幫助他人的投入。相反,那些未來自我似乎是遙遠陌生人的人對他人表現出更大的慷慨。這一發現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我們中最放縱的人——那些不考慮今天的香菸、巧克力慕斯、啤酒或衝動購買會影響自己未來健康和福祉的人——實際上也可能是最願意將今天的薪水捐給他人的人。
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