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們傾向於將心理現象刻板化。我們很容易認為壓力總是壞事,韌性總是好事,等等。像其他刻板印象一樣,這些信念幫助我們理清世界,從噪音中提取訊號。也像其他刻板印象一樣,這些信念具有誤導性,而且常常有害。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每當媒體興高采烈地讚美一種行為或特質時——比如冥想和毅力——我總會想知道它的缺點。慢跑對你有好處,但並非總是如此,而且並非在所有方面都有好處(問問我的膝蓋)。幸福也是如此。
我個人最喜歡的人類特質——同理心,也沒有什麼不同。最近,同理心獲得了許多好評。《同理心的時代》、《同理心文明》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等書籍表明,同理心正在興起,並可能為我們許多社會弊病提供解藥。巴拉克·奧巴馬可能是歷史上最推崇同理心的總統,他經常認為治癒我們國家的“同理心赤字”至關重要。
但同理心並不總是被用來做好事。上個月的兩篇論文透過證據強調了這一觀點,即人們利用同理心來利用他人,透過對情緒的精明理解來操縱他們。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撰寫關於當今世界重要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第一篇論文中,薩拉·康拉斯及其同事給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標準的情緒理解測量方法:人們根據眼神推斷他人情緒的能力(您可以在這裡嘗試這個測試)。康拉斯進一步測量了人們的自戀程度,特別是“自戀的剝削性”,這是一個拗口的術語,指的是人們操縱和利用他人的傾向。有趣的是,這項研究表明,自戀者可能不會誇大他們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剝削性與人們的情緒解讀能力相關。
在第二篇論文中,野崎由紀和小康正夫採用了更復雜的設計。這些研究人員測量了個人的情商,然後讓他們玩兩個遊戲。在第一個遊戲中,參與者與其他三名玩家進行虛擬接球遊戲。其中兩名玩家冷落了參與者和另一名玩家。在第二個遊戲中,參與者就該被冷落的玩家是否應該放棄金錢來懲罰第一個遊戲中不公平的搶球者提供了建議。那些想要報復的高情商參與者會鼓勵另一個人為他們報復,本質上是讓另一個玩家為他們做(代價高昂的)髒活。
這些研究至少突出了兩點。首先,構成同理心的“要素”並不總是一致的。在許多情況下,理解某人的情緒(所謂的“認知同理心”)和分享這些情緒(所謂的“情感同理心”)可能會分離。此外,理解而不分享是一種危險的模式,它可能是恐嚇、二手車銷售策略以及各種其他操縱的根本原因。當然,在許多情況下(也許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利用對別人的理解來幫助他們。這突出了這些論文提出的第二點。同理心能力是價值中立的,有時幫助人們,有時傷害人們。我們大腦的許多特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