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普及者”:科學傳播如何催生新想法

按比例計算,現在美國人相信創造論的程度和我出生時一樣。研究經費的減少已經足以威脅到科學家們的工作能力,以及我們國家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競爭力。這些趨勢反映了公眾對科學態度的更深層問題。最近皮尤信託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大約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按比例計算,現在美國人相信創造論的程度和我出生時一樣。研究經費的減少已經足以威脅到科學家們的工作能力,以及我們國家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競爭力。這些趨勢反映了公眾對科學態度的更深層問題。最近的皮尤信託民意調查發現,1999年,大約一半的美國人認為科學技術進步代表了美國過去50年最偉大的成就,而到2009年,這個數字下降到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政治領導人和評論員很少能改善科學的邊緣化,他們經常對無知破壞性的攻擊整個科學學科(包括心理學,我自己的領域)。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我認為科學家應該將公眾傳播視為他們工作職責的一部分。專家們常常只與彼此交流,更糟糕的是,他們會鄙視那些為公眾翻譯他們工作的同事,認為他們是在“簡化”科學思想。另一種選擇則更愚蠢:公眾對科學的看法是基於非專家的觀點,而這些非專家的觀點往往受到不可救藥的動機的驅使。因此,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將公眾科學傳播視為一種道德責任,透過這種傳播,科學家可以幫助他們的社群。我甚至建立了一個網站,致力於幫助科學家參與這項服務。

但最近,我被提醒了科學家們公開分享他們工作的另一個更私人的原因:這樣做為我們發展思想提供了獨特的機會。正如史蒂夫·平克在他的書《風格的意識》中(並在這裡進行了總結)精彩地闡述的那樣,寫作通常歸結為一種換位思考的練習。好的作者會進入讀者的思想,並透過理解讀者理解什麼來克服“知識的詛咒”。我經常鼓勵與公眾交流的科學家們,想象一下自己在節日晚宴上,向一位對他們的(科學家的)領域完全不瞭解的非常精明的阿姨解釋自己在做什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有時候,你的阿姨可能會給你帶來你從未有過的見解。身處研究前線的人員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對他們的學科、子學科或子子學科來說“區域性”的重要但狹隘的問題上。這就是進步的方式,但是在變得區域性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有可能失去對大問題和他們開始工作時所擁有的巨大熱情的關注。新手沒有這些問題。他們對一個科學主題了解甚少,他們想了解它的一切以及他們為什麼應該關心它。因此,為公眾寫作——並從一個天真的讀者的角度出發——提供了一條回到原點的方式,為科學家們重新點燃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情,並透過一個新鮮且往往令人驚訝的視角來思考它提供了一個機會。

讓我透過我最近的一次經歷來說明這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想提出一個新的術語:反向普及者。它更廣為人知的表親,普及者,涵蓋了我到目前為止所描述的內容:透過寫部落格、公開演講等方式,將自己的工作轉化為“流行”科學。大約一年前,我正在撰寫一份關於同情心的資助申請,這是一個我既熟悉又古老的話題,我發現自己在寫下這句話“同情心是一種選擇”。出於對這個斷言的興趣,我寫了一篇部落格文章,標題為(也許是不太有創意的重新排列)“同情心是一種選擇”。簡而言之,這個想法是人們傾向於認為同情心是自動發生的,是無法控制地發生在某個人身上的事情(想想你看到別人遭受可怕的傷害時的反應),但這種信念往往是錯誤的。相反,同情心是一種有動機的過程,我們選擇參與或避免參與。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同情心有時是有用的,例如,當你想幫助有需要的人時。其他時候,它的作用較小;一個“感受到”對手痛苦的橄欖球運動員可能無法很好地完成剷球。我在帖子中的觀點是,人們——即使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會有策略地使用同情心,聽從那些驅使他們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絡或遠離情感聯絡的動機。

與大多數普及者(至少我的普及者)不同,這篇文章並沒有描述一項已完成的研究。它只是作為一個機會,讓我對一個我感興趣的想法進行即興發揮。但是寫部落格讓我意識到這個想法可能比我意識到的更有趣。“有動機的觀點”的同情心可以,例如,幫助理解自閉症和精神病等疾病,或者想出“培養”同情心的技巧。我認為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並寫了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長篇學術文章。經過大量的工作和一個漫長(但富有成效的)同行評審過程,那篇文章就在上週發表了!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中的觀點——被我的學生們接受——現在推動了我的實驗室中許多新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否則可能不會發生。

我講這個故事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們閱讀這篇文章(儘管如果你想讀,可以暗示暗示)。相反,我想強調的是,為公眾寫作通常不僅僅是一項服務。除了將我們的舊想法翻譯成通俗的語言之外,科學傳播還可以成為新想法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