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和道德問題

富人和道德問題的主要問題,不在於他們本身;而在於我們,以及我們對富人道德觀所持有的相當成熟的刻板印象。不像,例如,修理洗衣機的人,阿留申音樂家,或女板球運動員(我們對他們沒有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富人和道德問題的主要問題,不在於他們本身;而在於我們,以及我們對富人道德觀所持有的相當成熟的刻板印象。不像,例如,修理洗衣機的人,阿留申音樂家,或女板球運動員(我們對他們沒有明確的刻板印象),我們對富人有一個相當一致的看法,而且這種看法並不好。我們認為富人不可信、冷酷無情,以至於我們甚至樂於見到他們的不幸(例如,當一個商人被計程車開過水坑濺溼時——承認吧,你笑了)。富人會引起嫉妒和羨慕,而不是那種引導我們渴望變得更像他們的型別。

最近,一系列事件讓我開始懷疑——無論這種刻板印象是否準確——它的存在本身是否成問題。第一個事件是個人經歷。就在本週,我任教的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正式開課。當課程開始時,我會想起我工作的首要目的,那就是教學。當人們問我教什麼時,我回答說:“我給MBA學生教一門關於道德決策的課程,”我通常會得到有趣的回答。“他們需要這個!”人們會說,或者他們會諷刺地說:“祝你好運。”我對我的學生評價很高,相信他們秉持最高的道德原則,我從不確定如何回應這些評論。他們感覺有點冒犯。

另一方面,我並不那麼天真,不理解這些關於我的教學的竊笑從何而來。在我網際網路上的一個角落流傳的一篇主要文章是《紐約時報》關於哈佛商學院性別不平等問題的案例研究,它將許多男學生描繪成與《婚禮傲客》中布拉德利·庫珀的角色沒有什麼不同,以及後續文章,該文章描述了哈佛的奢侈財富問題與性別問題相當。然後,還有上週在福布斯上流傳的文章,其中哈里·賓斯旺格(Harry Binswanger)提出(遭到了許多嘲笑)99%的收入者實際上應該回饋給1%,而且我們應該把更多的道德讚美給予高盛的勞埃德·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而不是特蕾莎修女。再加上AIG執行長羅伯特·本莫什(Robert Benmosche)最近的言論,他將對AIG高管獎金的批評比作美國南方對非裔美國人的私刑,這清楚地表明瞭這種對富人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最喜歡的反富人/反商業情緒的經驗證明來自阿米特·巴塔查吉(Amit Bhattacharjee),傑森·達納(Jason Dana)和喬納森·巴倫(Jonathan Baron)的一系列研究。這些作者要求參與者不要評估人,而是評估不同的公司和行業(一些真實的,一些假設的)。具體來說,參與者報告了他們認為這些公司和行業的盈利能力有多強,以及他們認為這些公司和行業的社會危害有多大。一致的是,參與者將利潤與社會危害聯絡起來。人們認為一家公司越賺錢,就越認為它邪惡,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是如此。

因此,很明顯人們持有反利潤的觀點,但現實是什麼?保羅·皮夫(Paul Piff)及其同事去年發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證明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SES)與更多不道德的行為(從說謊,作弊,偷竊到違反交通法規)之間存在很強的聯絡,斯特凡·特勞特曼(Stefan Trautmann)及其同事最近在約9,000人的大規模荷蘭人口樣本中檢驗了這種關係。他們提出的結果通常與皮夫的發現一致(例如,富人認為在稅收上作弊比非富人更容易接受),但並非總是如此(在信任遊戲中沒有出現社會經濟地位差異的背叛),並且非常依賴於所使用的社會地位衡量標準。這種社會經濟地位與道德之間更復雜的關係,使丹·艾瑞里(Dan Ariely)和希瑟·曼(Heather Mann)在後續評論中得出結論,財富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很可能取決於具體情況,並可能取決於不同的道德標準。

現在,為什麼這一切都很重要?因為刻板印象會自我實現這個簡單的心理事實。人們會證實對他們的期望行為(我們會辜負或達到他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如果假設富人和商界人士的行為與伯納德·麥道夫一樣不擇手段,那麼這些觀點可能會引發他們不道德的行為。雖然賓斯旺格在福布斯上的文章很可笑,但它在語言上做了一些有用的事情,那就是它在描述 1%和財富收入者與財富創造者之間來回切換。我懷疑這兩個標籤很可能對富人的道德行為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財富收入者更側重於自我,而財富創造者則側重於他人。事實上,這種區別讓我懷疑,使用“1%”這個詞,它從定義上指的是財富的收入(而不是創造)方面,是否破壞了佔領華爾街(以及其他類似組織)的事業。關注富人的收入能力可能實際上是自我強化的,而關注他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可能使他們採取更親社會的方向。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如果有人知道這方面的研究,請告訴我。

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提供

Adam Waytz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His research uses metho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ing mental states in other agents and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related to social connection, meaning-making, morality and ethics. Professor Waytz'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the 200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his BA in Psych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received a National Service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to complet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re by Adam Way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