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注視的感覺

也許我最喜歡的心理學文章是愛德華·鐵欽納的《被注視的感覺》,該文章於1898年12月23日(差不多整整115年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也許我最喜歡的心理學文章是愛德華·鐵欽納的《被注視的感覺》,該文章於1898年12月23日(差不多整整115年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每當我需要靈感時,我都會好好讀它一遍,而這些沉悶的冬日裡,我確實非常缺乏靈感。儘管鐵欽納對心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篇文章僅被引用了38次——它是一篇未被認可的經典之作。

在文章中,鐵欽納描述了一種我們許多人都熟悉的現象:我們知道自己何時被從背後注視著。鐵欽納認為,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的背部感到‘緊張’”。然後,他描述了一個關於這種焦慮的軼事例子

我的一位朋友在成年後才學會跳舞,他告訴我,背對著指導老師(即使是在私人課程中)對他來說簡直是痛苦的,而當他被允許面對指導老師的背部,並在不被看見的情況下襬姿勢時,他感到如釋重負。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鐵欽納接著將這種現象描述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位於人口稠密房間前面的人,認為自己被注視著,開始坐立不安,從而吸引了房間後面的人的注意。這個人被注視的信念因此得到證實。鐵欽納最後說,他已經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一些實驗,結果表明這種信念是虛幻的(我渴望那些你可以簡單地忽略你的方法,而只是說“相信我”的時代)。

十五年後,J.E.庫珀以一篇同名文章跟進了“被注視的感覺”。在文章中,庫珀報告了一系列問卷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報告體驗過這種感覺,然後描述了一個實驗(非常巧妙,以至於《紐約時報》對此進行了報道!),測試了該現象的虛幻性。在實驗中,庫珀檢查了10位報告持有這種信念的人,並對他們每個人進行了100次試驗,他們背對著庫珀坐著。庫珀擲了100次骰子,每次擲出的點數為奇數時,他都會注視受試者15秒。如果擲出的點數為偶數,他則不會注視15秒。在每次15秒的試驗後,受試者都會報告他們是否被注視著。擲骰子產生51.8%的奇數點,因此庫珀能夠有效地隨機化注視與不注視的試驗。受試者能夠以50.2%的正確率進行猜測,幾乎完全是隨機的。因此,被注視的現象再次被證明是虛幻的。

現在,我為什麼覺得這種現象以及宣告其發現的文章被如此嚴重低估和不公平地忽視了呢?被注視的感覺的普遍性表明,維持這種感覺具有重要的適應性益處(儘管它本質上是虛幻的)——一個潛在的好處是,相互監視的共同體驗可能會強制執行道德行為。如果我們都認為自己被注視著,我們就更可能遵守規則並遵循社會規範。我想到了諾倫扎揚和謝里夫的開創性文章,該文章解釋了為什麼較大的社會往往更可能相信更“道德”的神靈(能夠獎勵和懲罰人類的超自然力量)。這是因為當一個社會擴充套件到超出規模的程度時,人們不再能夠單獨監視彼此;因此,他們發展了對某種能夠監督所有人的力量的共同信念——最常見的是,這種力量以宗教存在的形式出現,然後導致人們合作,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正在被監視。也許“被注視的感覺”代表了一種提供相同功能的世俗迷信。

所有這些都還沒有提到,鐵欽納的文章中描述的體驗為其他極其重要的現象奠定了基礎,例如“險惡歸因錯誤”(錯誤地認為我們是他人行為的目標),“聚光燈效應(高估他人注意到我們行為或外貌的程度的傾向)”,以及偏執認知、自我中心主義和更廣泛的自我監控。鑑於心理學家花了15年的時間才對最初的文章進行跟進,所以一個多世紀後,我們心理學家繼續忽視它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雖然“或多或少對我們的背部感到緊張”聽起來可能有點愚蠢或微不足道,但這種普遍迷信的含義可能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重要得多。

圖片由胡安·愛德華多·德·克里斯托法羅透過維基共享資源提供

Adam Waytz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His research uses metho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ing mental states in other agents and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related to social connection, meaning-making, morality and ethics. Professor Waytz'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the 200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his BA in Psych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received a National Service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to complet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re by Adam Way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