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變化的道德觀

AW - 這是一個有趣的思考方向!我認為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對錯感——不像他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受歷史潮流的影響。本質上,我們期望審美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不是道德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AW -

這是一個有趣的思考方向!我認為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對錯感——不像他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受歷史潮流的影響。本質上,我們期望審美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不是道德觀。

我們錯得離譜!相反,正如你(和史蒂夫·平克)指出的那樣,我們的道德觀一直在變化,我們認為是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在幾十年裡迅速發生了變化。通常,這反映了你所說的“上升”趨勢:200年前——更不用說2000年前——不會受到任何關注的行為,現在會讓你很快入獄。這種上升趨勢不僅適用於直接傷害他人的行為,如奴隸制或決鬥,也適用於違反其他型別的道德原則的行為,例如我們對純潔的渴望。每當我在曼哈頓發現那裡的老鼠和黃雪令人反感時,我都會提醒自己,就在幾個世紀前,在許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帶進行各種身體機能是很自然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引出了三個相關但不同的問題。首先,是什麼導致道德觀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心理科學通常以比道德轉變短得多的時間尺度進行運作。儘管如此,平克——以及哲學家彼得·辛格——認為我們越來越厭惡傷害他人,這源於同理心的增強,或者說一個“不斷擴大的道德圈子”,在這個圈子裡,我們感到有責任為越來越多遙遠的人的福祉負責。這是一個有力的想法,但我認為這仍然引發了為什麼道德圈子會擴大這個問題。我喜歡安東尼·阿皮亞的觀點,即道德轉變通常源於與新的社會群體接觸,以及接觸新的社會和道德規範(他在他的書《榮譽守則》中對此進行了精彩的描述)。阿皮亞列舉了幾種行為,例如日本的纏足,當其支持者遇到新的文化時,這種行為突然變得禁忌,而這種行為在新文化中顯得落後或奇怪。本質上,一個群體的“意識形態圈子”擴大了;他們接觸到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突然變成了一個微小的道德少數群體。在那之後,他們的道德觀透過純粹的社會壓力而發生轉變。

其次,你列舉了很多道德化的上升方式;有沒有任何道德化下降的方式?同樣,這是一個很難用資料解決的問題,但薩拉·康拉斯和她的同事們已經做了一些至少與之相關的研究。他們發現,在過去的40年裡,大學生的同情心水平穩步下降(我在這裡寫過關於這個發現的文章:這裡)。這項工作完全基於對問卷的回答,因此我們不知道,例如,幾十年前的大學生是否也不太可能幫助老太太過馬路。但是,即使是對這個結果最平凡的解讀——學生髮現同情心是一個越來越不令人期望的特質(因此不覺得有壓力在問卷上誇大自己的同情心)——也表明我們的集體道德觀發生了與不斷擴大的圈子相反的轉變。

最後,我一直想知道並留給你們的一個問題是:哪些做法在今天看來很普通,但在100年後會顯得不道德?這是一個有趣(如果有點令人不安)的思考實驗,它將我們集體的道德多變性暴露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