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AW,
你提出的問題——慈善行為何時會在之後導致“懈怠”?——很好地聯絡了關於利他主義的經典辯論。丹·巴特森是這場辯論中一方的堅定支持者,但在他的經典論文中很好地描述了雙方的觀點。一方面,人們可能真的關心他人的福祉:巴特森稱之為同理心的一種狀態(儘管這個詞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我們可以另找時間討論)。如果你的行為反映了同理心,那麼一次善行不應導致之後的懶惰;只要需要幫助,你幫助的動機就應該保持不變。另一方面,人們可能會工具性地利用利他主義作為實現更多個人目標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幫助應該更加脆弱,在許多情況下都會崩潰。考慮一個正在上班的通勤者,他路過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這位通勤者可能感到同情並給予幫助,以幫助無家可歸的人,或者她可能只是感到不舒服,並給予幫助以減輕自己的痛苦。重要的是,在第二種情況下,一種自私的行為——比如完全避開無家可歸的人——起到了減少不適感的相同作用。70年代一項鮮為人知的研究證實了這種“迴避的幾何學”。實驗者在大學校園裡設定了一個捐款攤位,並測量了人們走近它的距離。如果攤位無人值守,學生們會相對靠近攤位行走,但如果有人在攤位上尋求幫助,他們會繞更大的圈子(保持距離),如果坐在攤位上的人是殘疾人,他們會繞更大的圈子。據推測,這些圈子反映了學生不願意讓自己陷入一種不給予幫助會感到不舒服的境地。
這引出了另一個密切相關的問題:我們應該關心人們利他主義背後的原因,還是隻關心他們是否採取了利他行為?我的一位學生最近提出了一些關於“競爭性利他主義”的研究:一個簡單但引人入勝的想法。本質上,它描述了人們並非出於同情,而是作為一種炫耀自己慷慨的方式(包括物質和心理上的慷慨)而表現出利他行為的情況。你和我都知道拉里·大衛比任何人都更好地涵蓋了這個主題,但許多心理學家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被激發出渴望高社會地位的人會購買更多的“綠色”產品,這大概是一種社會展示的形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你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競爭性利他主義相當瑣碎,我們可能根本不認為它是道德行為。但它仍然可以使人們受益。為了被列為“黃金捐助者”而向慈善機構捐贈1000美元的人仍然用他的錢幫助了人們。事實上,他所提供的幫助與出於真正同情心而捐贈相同金額的人完全相同。那麼,慈善組織或制定政策的個人應該關心意圖,還是僅僅關心行為?這讓我覺得與一些宗教辯論相似,在一些宗教信仰(例如天主教)中,只關心一個人的善行,而在其他宗教信仰(許多新教教派)中,則關心一個人的意圖。所以,我問你:如果讓你在由瑣碎的心理原因支援的廣泛利他主義,或者少得多但全部“真誠”的利他主義之間做出選擇,你會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