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德動機問題增加複雜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JZ,

再次,你提出了很多很棒的問題。我將轉向一個問題,即正面或負面的慈善呼籲是否是更強的捐贈動機。我認為雙方都有一些證據。黛博拉·斯莫爾和妮可·韋羅基做了一些工作,表明例如,鼓勵向兒童捐款的慈善呼籲,如果描繪的兒童面部表情是悲傷的而不是微笑的,則會獲得更高的捐款,因為這表明該兒童確實需要幫助,並且會喚起人們的同情心。現在,慈善機構是否真的將這項工作付諸實踐,我不太清楚。另一方面,玩弄負面情緒似乎相當冒險,因為也有研究表明,例如,負罪感的負面情緒有時會對道德行為產生反作用。此外,如果你想談論人們更多地是被獎勵還是懲罰所驅動去參與慈善捐贈,那麼你將開啟一個巨大的話題——這又是另一個時間要討論的更大的話題。

對我來說,這個話題真正的專家是約翰·利斯特,一位經濟學家,他在慈善捐贈方面做了很多不錯的實地實驗。除其他事項外,他發現當請求捐贈的人是一位有魅力的女性時,慈善捐款會增加,這並不是一定與此相關,但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總是讓我對起作用的機制感到好奇。可能與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問題最相關的他的研究是研究表明,以前的捐贈者比第一次被要求捐贈的人更有可能捐贈,這支援了道德認同導致道德一致性的觀點。但是,這一發現也存在一個難題,即這取決於以前的捐贈者最初是如何接觸到慈善機構的——他們首先必須被慈善機構本身所吸引(而不是被一些無關的因素所吸引,比如因為他們的捐款而收到禮物)。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支援了道德一致性的觀點,即那些對一項事業感到真正投入的人會將其內化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因此在隨後的請求中更有可能表現出慈善行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對我來說,更有趣的情況是,當我們看到慈善行為導致人們在其他或隨後的道德義務方面懈怠時。這種效應在該領域還不太成熟,但我知道你對我們可能在何時何地找到它有一些想法。讓我們聽聽你的想法。

 

圖片由 Bertel Thorvaldsen 透過維基共享資源提供

Adam Waytz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His research uses metho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ing mental states in other agents and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related to social connection, meaning-making, morality and ethics. Professor Waytz'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the 200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his BA in Psych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received a National Service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to complet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re by Adam Way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