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悖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JZ,

儘管我很想對你在上一篇文章中關於科學和溝通的觀點提出深思熟慮的回應,但我覺得你已經說得很透徹了,我真的沒有什麼可補充的了。 讓我們進入正題。

我真的很感謝你提出了霍布斯-盧梭的辯論。 文獻中一個相關的緊張關係是以下問題:在最初的某個時間點表現出道德行為,會讓人在之後表現得更道德還是更不道德? 數十年的自我認知和自我一致性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態度缺乏驚人的洞察力。 相反,我們通常會根據我們的行為來推斷我們喜歡什麼、我們是誰等等,幾乎就像我們在推斷另一個人一樣。 因此,如果我們表現出道德行為,例如,向卡特里娜颶風救濟基金捐款,我們會觀察到這種行為並思考,“嗯,我一定是那種行為道德的人。” 那麼這種觀察應該會導致我們在隨後的機會中表現出道德行為——當我們被要求向日本海嘯救濟基金捐款時。 我們喜歡將自己視為前後一致的人,所以做好事應該會讓我們認為自己總體上是好人--但同時會自私地表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然,關於道德許可的文獻很好地捕捉了相反的觀點。 道德許可文獻說,當然,我們也會對我們最初的道德行為做出同樣的觀察(“我看到我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但是這種觀察然後導致我們說,“好吧,我想我已經完成了我的道德配額。” 所以現在,當第二封電子郵件來的時候,要求我們向海嘯基金捐款,我們會說,“沒必要了。我已經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人了,所以這次我可以把錢留給自己了。”

 

這兩種過程都有大量的證據。 在許可方面,Benoit Monin 和 Dale Miller 的經典著作表明,在人們在招聘決策中表明自己是平等的(明顯偏向女性而不是男性候選人)之後,更有可能在隨後的決策中歧視女性。 這一切都讓我對 NFL 的魯尼規則感到好奇。 NFL 球隊從入圍少數族裔候選人中獲得的道德提升是否允許他們在最後階段忽略這些相同的候選人? (我們可以回到這個問題)。

我最喜歡的“道德一致性”的例子來自Adam Grant 和 Jane Dutton 最近的一篇論文。 他們提出了一個稍微不同的問題:什麼會使人們表現得更親社會——以恩人的身份還是以受益人的身份? 儘管互惠表明當人們考慮別人如何給予他們時,他們會表現得更親社會,但一致性假設表明當人們認為自己是恩人時,他們會表現得更親社會,這正是研究發現的。 與那些記錄或簡要寫下他人如何幫助他們並給予他們的方式的人相比,那些在過去幾天裡寫日記或簡要寫下他們如何成為恩人(給予他人、幫助他人)的人,會更積極地做志願者和向慈善機構捐款。

無論如何,這裡存在一個關於何時發生許可或一致性的難題,人們已經開始提出一些線索。Ayelet Gneezy 和她的同事最近表明,微小的、無成本的親社會行為(將你的名字附加到別人所做的慈善捐款上)會產生許可,因為這些行為不會成為一個人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有代價的行為(實際上掏腰包進行慈善捐贈)反而會導致人們承擔“恩人”的身份,從而在以後傾向於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我最近還看到保羅·康威展示了他的一些傑出工作,其中提到了另外兩個可能導致人們在許可和一致性之間搖擺的因素:目標的特徵以及你是在抽象地還是具體地思考。 他的工作表明,認為自己是道德的會讓你隨後對積極的目標(如學童)更親社會,而對消極的目標(如罪犯)則不那麼親社會。 此外,你具體的道德行為會產生許可,而抽象地思考自己是道德的會產生一致性。 此外,Gert Cornelissen 和他的同事的新研究表明,道德思維是這些效應的關鍵調節因素。 當人們基於嚴格的規則和原則做出道德判斷時,他們往往傾向於道德一致性,但那些根據其後果判斷行為道德性的人往往傾向於許可。

顯然,這個話題正在討論中。 這裡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圖片由 Geo C. Needham 透過 Wikimedia Commons 提供

Adam Waytz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His research uses metho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ing mental states in other agents and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related to social connection, meaning-making, morality and ethics. Professor Waytz'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the 200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his BA in Psych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received a National Service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to complet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re by Adam Way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