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正如預期的那樣,FDA 最近在一個月內宣佈批准了第二種治療肥胖症的藥物,Vivus 公司的 Qnexa,現已更名為 Qsymia。這個批准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其資料似乎比 Arena 公司的氯卡色林(Belviq)更強。比較奇怪的是,《今日美國》在 FDA 宣佈決定之前就釋出了該藥物獲得批准的訊息。
FDA 正在應對日益嚴重的肥胖危機。正如我在“肥胖藥物過剩?”一文中指出的那樣,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已經確定,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 > 30。僅在美國,就有 7800 萬成年人患有肥胖症;另外 34% 的成年人超重,BMI 為 25-29。因此,70% 的美國成年人存在體重問題。這導致估計每年有 30 萬人死亡。而且,肥胖負擔正在加劇,預計到 2030 年將上升到 42%,重度肥胖(BMI >40,或超重約 80 磅以上)的患病率將額外增加 11%。肥胖是繼吸菸之後第二大可預防的死亡原因。肥胖的成本也令人震驚,可能高達每年 1470 億美元,約佔美國年度醫療支出的 9%。肥胖造成的健康危機正日益受到關注,正如紀錄片“國家的重量”中概述的那樣,該專案由 HBO、醫學研究所 (IOM)、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邁克爾和蘇珊·戴爾基金會以及凱撒永久醫療機構共同發起。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研究了肥胖藥物如何起作用,以及正在研究的許多不同靶點。氯卡色林(Belviq)透過靶向啟用大腦中的血清素 5HT2C 受體起作用。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相比之下,Qnexa(Qsymia)由兩種先前批准的藥物的固定劑量組合而成,即鹽酸苯丁胺和一種舊的抗癲癇藥物託吡酯,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苯丁胺成分刺激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並作為食慾抑制劑,而託吡酯則控制飢餓訊號的受體。
Qsymia 比其競爭對手 Belviq 的優勢在於,服用該藥物的患者體重減輕了約 10%(而 Belviq 為 3.3%)
氯卡色林和 Qnexa 都因安全問題在 2010 年被 FDA 拒絕。雖然 FDA 現在已經批准了這兩種藥物,但對這兩種藥物仍存在保留意見。Qsymia 的苯丁胺成分是 20 世紀 80 年代流行的臭名昭著的芬-芬減肥組合的一部分,在發現一些接受者出現心臟瓣膜異常後,隨後被撤出市場。其他已知的副作用包括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和“興奮”。託吡酯成分長期用於治療癲癇,與出生缺陷以及意識模糊、記憶喪失和抑鬱有關。
與 Belviq 一樣,FDA 要求 Qsymia 的製造商進行上市後安全研究。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一旦他們的藥物獲得上市批准,這些公司通常不會費心進行這些其他研究。而且,FDA 在執行上市後研究要求方面做得並不好。
看來,這兩種在 2010 年被拒絕的藥物現在獲得批准,不是因為令人放心的安全資料,而是因為公眾對減肥輔助劑的需求日益迫切,並且據推測,來自說客對 FDA 的壓力。
也許我比平時更憤世嫉俗。但是,鑑於失敗的減肥藥物的歷史,我不會驚訝地發現,一旦這些藥物被大量人群使用,就會發現它們具有實質性和嚴重的心血管副作用,最終將被撤回。
正如神經生物學家斯蒂芬·蓋內特警告的那樣,“這些藥物並非旨在取代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它們旨在作為補充。它們主要適用於那些因肥胖而面臨健康併發症風險、僅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難以減脂、並且需要一些額外幫助的人……在肥胖人群的子集中,這些藥物的負面副作用風險可能被其預防或延遲肥胖相關健康問題(如糖尿病)的能力所抵消。”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社會沒有像開發減肥藥物那樣對營銷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選擇做出類似的社會和公共衛生承諾。雖然一些國家對垃圾食品徵收特別稅或允許對健康食品進行特別標籤,但美國加工食品行業的強烈遊說破壞了美國類似的努力:例如,試圖對汽水徵稅。看來,我們更有可能陷入幻想,開發出能夠增加我們對健康食品或鍛鍊的渴望的重磅藥物,而不是致力於改變我們的行為。以個人自由的名義避免汽水稅或限制垃圾食品似乎類似於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亞的深刻論點,即試圖改善公共健康相當於“讓人們購買西蘭花”。
在政治和社會意願將健康置於企業利潤和個人“自由”之上之前,也許這兩種新批准的減肥藥物將幫助足夠多的人降低患糖尿病或其他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以抵消我們可能因其使用而看到的額外心臟問題的成本。
鳴謝
“分子到醫學”橫幅 © Michelle Banks
胖女人照片 - Richard Carter,Flickr
肥胖宣傳海報 - Pressbound
美元心臟摺紙:cdedbdme,Flickr
漢堡王四層巨無霸;Mychal Stanley,維基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