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耐藥性——來自前線的另一種觀點

還記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嗎?每當我作為一名傳染病醫生回到醫院工作時,都會有重溫這個故事的感覺。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還記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嗎?每當我作為一名傳染病醫生回到醫院工作時,都會有重溫這個故事的感覺。關於抗生素耐藥性生物體(尤其是耐碳青黴烯腸桿菌)的廣泛興起,有很多優秀的文章,例如瑪琳·麥肯納海倫·布蘭斯韋爾勞麗·加勒特撰寫的文章……但作為一名傳染病醫生,我希望能更好地傳達在前線照顧這些患者的感受,以及我們為什麼會輸掉這場戰鬥。

耐藥生物體之所以佔上風,部分原因是存在太多相互競爭且往往不相關的利益。這些利益包括患者、家屬、醫院、養老院和律師之間相互衝突的利益。這些群體之間也極度缺乏溝通。更復雜的是,存在著各種相互衝突的規定。

例如,瑪琳指出,在以色列,透過全國性的多重耐藥生物體患者追蹤系統取得了顯著成功,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入院時被識別並適當隔離。我在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熟悉的醫院進行的類似嘗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甚至幾乎沒有成功。一些醫院不願意篩查高危患者,因為他們知道附近的養老院可能會因為照顧隔離患者增加的成本和負擔而拒絕接納。同樣,有時感覺養老院也在玩“紅心”遊戲,將“黑桃皇后”傳下去,卻忽略了提及轉院患者攜帶多重耐藥生物體(MDR)。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對養老院的諮詢訪問也讓我感到震驚。雖然我們小心地在醫院內隔離患者,但我瞭解到另一套規則適用於養老院。在那裡,病人的房間被認為是他們的家,未經他們的允許,他們不能合法地被轉移到另一個房間。這使得很難將特定型別的感染患者集中在設施的有限區域,並配備專用裝置和工作人員。雖然院內隔離患者通常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間裡,但在康復單元(即使在醫院內)或養老院中,患者會混雜在一起,共用裝置,這可能會將細菌傳播給其他人。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否則養老院患者不能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間裡,因為這被認為是侵犯了他們的權利。

即使在醫院內,繁忙的急診室也經常忽視隔離預防措施,只有在患者被送入住院病房後才採取接觸預防措施。

在患者護理方法方面也存在哲學上的差異,我之前也提到過。有些醫生似乎認為如果病人去世是他們個人的失敗,他們拒絕尊重預先指示,實質上是說總有進步的希望。有些家庭,通常是多年來疏遠和忽視他們“親人”的家庭,突然出現並堅持要為病人“盡一切努力”——或者更現實地說,是對病人“做一切”。

似乎每次工作時,我都會看到感染越來越嚴重的病人。現在它們不僅僅是醫院內獲得的感染。有些發生在任何接受醫療保健或照顧生病家庭成員的人身上。越來越多地,我們不得不讓患者長期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因為沒有口服藥物有效。這些患者要麼必須在家中獲得廣泛的支援,要麼在養老院住院進行治療,這使他們面臨新的醫院感染和體內留置靜脈導管併發症的風險。

我們現在經常不得不使用黏菌素,一種對CRE生物體有毒的抗生素。我很少使用它,但還沒有看到任何接受過它的人康復。黏菌素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導致需要透析和隨後的併發症。

由於製藥公司的利潤激勵和幾乎排除任何其他考慮的財務動機,幾乎沒有抗生素正在研發中。此外,有限的有效抗生素被浪費在農業、對定植或淺表感染的不必要治療(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療)以及無用的護理上。

我希望看到IDSA(美國傳染病學會)、美國內科學院和其他醫療團體認真討論抗生素管理和限制某些類別抗生素的使用。例如,我們是否應該繼續積極治療沒有康復可能性的患者,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威脅社群的多重耐藥生物體的滋生地?當數百萬人無法獲得基本醫療保健時,政府是否應該在無效、積極和極其昂貴的臨終關懷上投入如此巨大的資金(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

有時我認為抗生素的開發和適當使用應該被視為國家安全問題,而不是公開市場的自由競爭。然後,我回到美國決策和政治的現實……與此同時,我將繼續提醒自己,我在重症監護室或長期護理中的角色已經變成了一個技術人員,而不是一個整體的醫生。我將繼續執業,受到美好且經常令人鼓舞的患者以及我對不斷變化的傳染病世界的迷戀的鼓舞。

鳴謝

“分子到藥物”橫幅 © Michele Banks

Antikamania 日曆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提供

Judy Stone, MD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 experienced in conducting clinical research. She is the author of Conducting Clinical Research,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e topic. She survived 25 years in solo practice in rural Cumberland, Maryland, and is now broadening her horizons. She particularly loves writing about ethical issues, and tilting at windmills in her advocacy for social justice. As part of her overall desire to save the world when she grows up, she has becom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When not slaving over hot patients, she can be found playing with photography, friends' dogs, or in her garden. Follow on Twitter @drjudystone or on her website.

More by Judy Sto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