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回想一下 1997 年電影《黑衣人》中的關鍵場景。詹姆斯·愛德華茲(威爾·史密斯,又名 J 特工)抵達 MiB 總部——一個保護地球免受外星威脅的秘密機構——與“精英中的精英”競爭職位。自信且有些自大的紐約警察愛德華茲完成了一系列測試,其中包括一個模擬測試,他在其中射擊了一名錶面上無辜的女學生。當被問及原因時,愛德華茲解釋說,與那些怪異的外星人相比,這個女孩構成了更大的威脅。他通過了測試:潛在的危險外星人總是偽裝成人類。K 特工(湯米·李·瓊斯飾)向他提供了一個 MiB 的職位,其餘候選人的記憶則被抹去。他們回到正常生活,從未意識到外星人只是一個幌子——K 特工用來檢測候選人是否真正有洞察力的手段。這種精巧的智力和正念測試有兩個特點。首先是大多數人都會失敗;其次是其中包含一個微妙的技巧,這個技巧被有意地設定用來抓住那些粗心大意的人(例如,那個女學生)。文學和電影作品中包含這類測試的情節通常是這樣的:許多人嘗試過但都失敗了,因為他們忽略了這個技巧——儘管他們曾自信地認為自己沒有忽略——直到有一天,一位英雄發現了這個技巧並通過了測試(就像愛德華茲那樣)。《權力的遊戲》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西利歐成為布拉佛斯首席劍士的那一刻。與之前的其他人不同,當海王詢問西利歐關於一隻普通貓的問題時,西利歐給出了真誠的回答,而不是諂媚奉承。(《奪寶奇兵:聖戰奇兵》的結尾也讓人聯想到類似的場景,但出於一個關鍵原因,它並不完全符合這種敘事模式。那些失敗者並沒有錯誤地認為自己成功了——他們直接被處決了。) 這就是我所擔憂的。當普通大眾閱讀關於思維誤區的書籍時,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他們理解了這些誤區,但卻沒有注意到其中的訣竅——僅僅瞭解這些誤區是不夠的。很多時候,讀者在讀完關於決策的暢銷書後,會錯誤地堅信自己將來能做出更好的決策。他們就像愛德華茲的競爭對手——那些自詡為精英中的精英,卻錯過了真正訣竅的人。而常常被忽視的原因是,每一種偏見都包含兩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偏見現象本身。例如,確認偏差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略所有其他資訊的傾向。第二部分是人們普遍相信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思維誤區的影響,而自己卻不會。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偏見盲點——一種“元偏見”,它內嵌於所有偏見之中,會矇蔽你,使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關於判斷和決策的通俗讀物往往沒有充分強調第二個組成部分,這可能會阻礙讀者充分理解其非理性行為的根源。儘管我們憑直覺認為,在瞭解了偏見之後,我們就能對其進行糾正,但除非我們認真思考偏見盲點——即偏見之中的偏見——是如何扭曲我們思維的,否則就無法真正做到這一點。 具有諷刺意味的推論是,這些書本身或許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那些常見的結尾語,例如“既然你已經瞭解了這些偏見,或許你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反而會給人灌輸一種虛假的自信——而這正是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的訣竅。我最初注意到這一點,是在我瞭解了確認偏差、過度自信偏差和高於平均水平效應之後,並開始可疑地認為自己是個天才,只是身處一群庸人之中。當然,我才是真正的笑話,而我花了多年時間才意識到這一點。當你留心觀察時,你會發現這種效應無處不在。建築專案經常延期且超出預算,因為規劃者在研究了以往延期和超預算的專案後,仍然自信地估計他們的專案絕不會重蹈覆轍。戰爭也是如此。有些人曾認為,伊拉克絕不會像越南那樣泥足深陷。然而,正是這種態度可能導致了我們在伊拉克曠日持久的軍事存在。當我們瞭解到思維誤區時,我們常常會錯誤地認為這些誤區與自己無關。而這正是我們犯錯的根源。問題的根源在於內省。偏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因此,當我們反思自己的思維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忽略那些導致我們犯錯的過程。更糟糕的是,由於我們是自我肯定的“修飾專家”,當我們進行內省時,只會找出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不會犯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僅僅是接觸到關於偏見的知識反而會使問題更加複雜:因為這些知識實際上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決策能力更加自信。 我承認,我對人類理性的描繪略顯悲觀。我們確實深受系統性偏見的困擾,而反思這些偏見只會使問題更加惡化。就像砍掉九頭蛇的頭一樣,我們每次思考思維誤區,就會犯下更多的錯誤。這就像是一個認知上的中國手指陷阱。難道真的沒有任何出路了嗎?系統 2 思維——即反思和審慎思考的能力——確實具備進行批判性自我分析的能力。因此,我對普羅米修斯賦予我們的這種天賦最終還是持樂觀態度。我們不可能忽視理性的力量,尤其是在 21 世紀。正如史蒂芬·平克所指出的,理性是我們“更善良的天使”之一,它推動我們走向合作,走向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的互惠互利,並遠離暴力。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至關重要的是,我們運用反思和審慎思考的能力,不是為了進行內省,而是為了變得更加正念。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內省涉及提出問題,但我們已經看到,我們往往會以一種自我服務的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所暗示的那樣,“我們想要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個理由……僅僅確定我們有這種感覺這個事實,永遠無法讓我們感到滿足。” 相反,正念則意味著不帶評判地進行觀察,而不是提出質疑。如果從認知偏見研究中得出的重要結論不僅僅是思維誤區的存在,而是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對這些誤區具有免疫力,那麼,正念的價值就在於停下來,以一種不帶評價色彩的方式來觀察這個複雜的過程。我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而不是去反思自身的缺點。正念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改變這種現狀。 關鍵在於,這並不意味著正念的目標是“糾正”或“消除”錯誤。這並非其重點。相反,正念意味著停下來觀察思維誤區的存在——認識到偏見之中的偏見。這意味著,我們閱讀關於決策的暢銷書,不應是為了批判理性(那樣會適得其反),而僅僅是為了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重新審視理性。與其越用力拉扯手指陷阱,試圖從中掙脫,不如試著放鬆一下。也許那樣你就能注意到其中的訣竅了。圖片來源:CarolSp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