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上的精神疾病

我們看到許多有害且誤導人的刻板印象——但有些電影卻能培養人們對受苦者的同情心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M·奈特·沙馬蘭即將上映的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 23 種不同人格的男人綁架了一群女孩並開始折磨她們的故事。 心理健康倡導者已經表達了憤怒,認為該預告片對精神疾病帶有暴力的刻板印象,並且可能會使分離性身份障礙等疾病汙名化。 一個要求電影演員釋出關於心理健康的公共服務公告的請願書現在已經收集了超過 15,000 個簽名。

長期以來,精神疾病一直是美國電影的主題。 從幻覺到抑鬱症再到躁狂症,精神障礙的特徵非常適合講故事,通常比其他疾病更適合。 每年都有數百萬的觀眾,電影有能力塑造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理解。 作為一名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我經常與這些電影描寫作鬥爭,以及對我患者的影響。

《飛越瘋人院》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這部 1975 年的電影根據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男人為了逃避監獄而假裝精神疾病,並加入一家精神病院的病人團體的故事。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某些方面,這部電影很好地描繪了制度化時代精神保健的不足之處。 患者通常生活在嚴格的家長式管理之下,被關押數月至數年,幾乎沒有恢復正常生活的期望。 當時幾乎沒有有效的精神病治療方法。 這部電影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精神病學的角色是控制社會邊緣的人嗎?

儘管如此,儘管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它仍然給精神保健留下了持久的汙名。

幾十年後,我們仍然沒有擺脫邪惡的拉切特護士折磨無辜病人的形象。 傑克·尼科爾森的角色接受電休克療法的可怕場景永遠玷汙了這個程式。 雖然腦葉切除術在 20 世紀 70 年代已基本消失,但他的角色被迫接受這種手術,並變成了一個殭屍。 1983 年發表的一項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觀看這部電影的人對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產生了相當負面的態度。

大約在那個時候,一種基於精神疾病的恐怖電影的整個流派正在興起。在希區柯克的《驚魂記》(1960 年)向我們介紹了精神不穩定的汽車旅館老闆的可怕之處後,暴力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在電影中爆炸式增長。 在《萬聖節》(1978 年)中,邁克爾·邁爾斯逃離精神病院並開始瘋狂殺戮。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連環殺手弗萊迪·克魯格讓《猛鬼街》系列的觀眾感到恐懼——據說克魯格的母親在精神病院被輪姦,使弗萊迪被稱為“一百個瘋子的私生子”。

今天,我們仍然在主流電影中看到對精神疾病的有害刻板印象。 在《禁閉島》(2010 年)中,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角色調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犯罪精神病患者”精神病院。在《病房》(2010 年)中,艾梅柏·希爾德的角色和其他人努力逃脫緊身衣、電休克療法和前患者的復仇。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心理健康倡導者擔心沙馬蘭的《分裂》很快就會加入這個行列。

研究表明,電影中對精神疾病的描繪絕大多數是負面的,並且可能會給觀眾留下持久的印象。 在 2001 年對社群大學生的調查中,超過 9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從電影中瞭解精神疾病的。 一項2004 年的研究發現,85% 的迪士尼動畫電影都提到了精神疾病,而且大多數都是以貶低的方式提及。

幸運的是,並非所有電影都延續了對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的刻板印象。 有些電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精神疾病的體驗,從而提高對有需要的人的認識和同情心。

2001 年,《美麗心靈》以傳奇數學家約翰·納什的傳記吸引了全國的目光。 納什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並因其在經濟學領域的工作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即使是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也可能與精神疾病作鬥爭。 心理健康界的許多人讚揚了這部電影對精神分裂症的描繪,稱其“富有同情心”和“歷史性”。

另一部真實描繪精神疾病的電影是《邁克爾·克萊頓》(2007 年)。 在影片中,湯姆·威爾金森飾演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的高階合夥人,他患有躁鬱症。 他的開場獨白是對躁狂症的驚人準確的描述,讓我想起了我照顧過的病人。 這部電影探討了諸如不按時服藥和非自願承諾的法律框架等問題。

也許我最喜歡的關於精神疾病的電影是《尋求庇護》(2011 年)。 邁克爾·珊農飾演一位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農村父親,他慢慢地陷入瘋狂。 這部電影觸及了精神保健中的關鍵問題,例如維持家庭生活的困難、社群中的汙名化以及獲得服務提供者的機會有限。

國家精神疾病聯盟的發言人鮑勃·卡羅拉最好地總結了這部電影:“通常當一家電影公司聯絡 NAMI 說他們釋出了一部關於精神分裂症的電影時,我會畏縮。 通常,這部電影涉及刻板印象和暴力。 但《尋求庇護》不是那些電影之一。”

醫學界正在認識到電影對公眾對精神疾病的態度的影響。 貝勒德雷塞爾哈佛等大學的精神病學系已經成立了電影俱樂部,以研究電影中的心理健康主題。醫學院教師已經推廣了電影放映,以此作為向接受培訓的醫生講授心理健康主題的一種方式。

與此同時,精神疾病似乎在越來越多的電影中扮演著主角。 無論是《烏雲背後的幸福線》(2012 年)還是《副作用》(2013 年),《觸火》(2015 年)還是現在的《分裂》(2016 年),當他們的故事以心理健康問題為中心時,電影製作人在娛樂和現實之間走著一條微妙的界限。 這些肖像影響了公眾對數百萬美國人共有的疾病的態度,從而改變了這個國家精神保健的格局。

在一個心理健康需求從未如此之大,但人們仍然害怕說出真相的時代,我們當然可以利用好萊塢的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