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在某人去世後多好地記住他們的一生?

我們自己生活的記憶常常不可靠,所以我們對已故親人的記憶也是如此,這應該不足為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一名記憶科學家,我不相信我對自己生活的記憶。那麼,我為什麼要相信對已故親人的記憶呢?我悲傷的大腦對此回應說“因為我迫切地想相信”, 但我知道這是一個在軟弱時刻做出的幼稚而有缺陷的論點。

如果所有的記憶都可能存在缺陷,正如我在我的書《記憶的錯覺》中詳細論證的那樣,那麼這些記憶也可能存在缺陷。沒有一個記憶安全屋可以保護我們最珍貴的記憶不受破壞。所有的記憶都可能是虛假記憶,甚至是我們最愛的人的記憶。

因為我認為寫作是一種宣洩,並且喜歡透過理解其背後的科學來深入瞭解我自己的內心過程,所以讓我們來談談記憶和死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馬克

這是這篇文章的背景。我的繼父馬克,我與他非常親近,六週前突然去世了。我是第一個做出反應的人,在救護人員到達之前,我一直保持他呼吸並撥打了911。他身體一直很好,所以我們認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然後醫護人員告訴我們,他的心臟出現了堵塞。我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在我對這件事的記憶中,我仍然可以看到他在家裡被我發現時的樣子,頭靠著玻璃,眼睛向上翻,呼吸急促。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活著。

悲傷是我感受過的最深沉的情感;是毀滅、絕望、無力和存在恐懼的結合。但這並非全是壞事,因為在這個最黑暗的時刻,我仍然找到了光明時刻:他一生中留下的美好回憶。我想保留這些回憶。我想觸控它們。我想讓它們具體化。

我被一種無法估量的渴望所征服,我想告訴並反覆告訴所有願意聽的人,我記得和他一起度過的每一刻。我看到他的所有家人和朋友都發生了這種情況。我們迫切需要保持他的記憶鮮活。記憶是我們僅剩的關於他的一切。

但我遇到了一個許多人沒有遇到的難題。我意識到我們作為記憶分享的許多內容可能從未發生過。

重構敘事

記憶通常是一種社會建構。當然,在悲傷的情況下,記憶通常是在與家人和朋友的群體環境中被引發和分享的。資訊被披露,資訊被吸收,記憶在這個過程中發生變化。

根據心理科學家羅伯特·尼邁耶和他的同事在2014年的研究,悲傷涉及“人們至少在人與人之間以及在他們內部充分地發現、獲得或組裝意義的過程。”

在親人去世後,我們尋找意義,我們創造意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與他人就一個人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達成一致。正如尼邁耶和他的同事所說,“悲傷的核心任務是重建那些敘事。” 從我自己的研究中,我可以告訴你,這些重構過程可能非常有創造性,將引人入勝的虛構片段巧妙地編織成一個人的生活故事。

家庭記憶中的馬克,直到現在才存在。為了理解我們與他死亡的關係,這個家庭創造了一個從未存在的過去。

就像馬賽克一樣,我們都將我們記憶的破碎碎片貢獻給更大的畫面,雖然不完美,但創造了一個美麗完整的人生。

複雜性悲傷

但這並非全是漂亮的藝術類比和家庭回憶。被死亡觸動也可能對我們的記憶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我們可以擁有關於死者在我們不希望他們出現時突然出現的侵入性記憶。我當然一直想著馬克頭靠著玻璃的樣子。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甚至會經歷被稱為“複雜性悲傷”的事情。根據記憶科學家唐納德·羅比諾和理查德·麥克納利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複雜性悲傷與檢索特定自傳體記憶的能力受損有關。”

在他們對這個主題的研究中,羅比諾和麥克納利招募了33名在過去三年內失去了生活伴侶的參與者。他們發現,符合複雜性悲傷標準的13名參與者在獲取他們生活的具體記憶方面有困難,而且他們難以想象未來的事件。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具有“過度概括的記憶”。

然而,複雜性悲傷者的記憶只有在不涉及死者時才是過度概括的。涉及已故者的記憶相對完好無損。

那些患有複雜性悲傷的人似乎擁有覆蓋現在的記憶,使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在正常生活中發揮作用。他們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記憶,只能保留涉及他們失去的人的記憶。

在我個人經歷的悲傷中,我主要懷疑的是對他人生活的記憶,而複雜性悲傷者則懷疑的是對自己生活的記憶。悲傷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這也適用於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

死亡賦予生命意義

那麼我們能在某人去世後準確地記住他們的一生嗎?我想不能。

我認為一旦有人去世,就會有太多的心理過程和偏見介入,因此無法相信我們對那個人的記憶可能保持完好無損。

但這沒關係。只要看看一般的悼詞就知道了,我們通常以最好(不)可能的方式記住我們所愛的人。如果能被記住為最好的自己,即使這個版本部分是扭曲記憶的結果,我們都應該感到幸運。

至於我自己的悲傷,我將永遠珍惜我對馬克的所有真實和虛假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