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說性時,其實是指愛

俗話說“當他們說性時,為什麼要稱之為愛?”,這句話常用於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感到強烈的身體吸引力,並將其偽裝成愛或特殊聯絡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俗話說,“當他們說性時,為什麼要稱之為愛?”這句話常用於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感到強烈的身體吸引力,並將其偽裝成愛或特殊聯絡時。雖然這很常見,但相反的現象,即性意味著愛,也存在,並且正慢慢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年輕人中。

在金賽研究所的賈斯汀·加西亞對所謂的“隨意性行為文化”(無承諾的性行為)的特徵和決定因素進行的最廣泛的科學評論之一中,他引用了一項對500名大學生的調查,其中65%的女性和45%的男性承認,在他們最近一次的隨意性行為中,他們實際上是希望這次邂逅能發展成一段穩定的關係。事實上,51%的女性和42%的男性表示,儘管這種關係的性質被認為是隨意的,但他們在發生性行為後公開與愛人討論了這種可能性。

加西亞還引用了他和同事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針對681名大學年齡段成年人的調查,其中63%的男性和83%的女性表示,他們更願意處於傳統的浪漫關係中,而不是沒有承諾的性關係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2008年發表的一項名為“隨意性行為:生物心理社會視角”的研究中,加西亞和一位同事詢問了507名大學生,是什麼促使年輕人尋求隨意性行為。89%的男性和女性表示是為了身體上的滿足,但54%的人也提到了情感原因,51%的人表示是為了開始一段浪漫關係。

加西亞說:“年輕人隨意性行為的常態化是西方社會性行為方面最臭名昭著的近期變化之一。” “但實際上,在那些零星的邂逅中,人們渴望的不僅僅是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避孕藥的出現,青黴素幾乎消除了梅毒,以及避孕套的廣泛普及,隨意性行為的風險降低了。這導致了20世紀60年代的性革命,使整整一代人擺脫了恐懼和秘密。但20世紀80年代艾滋病的爆發導致與陌生人發生隨意性行為的人數迅速下降。因此,有理由問:今天發生的隨意性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嗎?

根據加西亞的說法,答案無疑是肯定的,至少在美國是這樣,他指出了與當今青年新的性革命相關的兩種現象。首先,為了不放棄在精力充沛的黃金時期擁有眾多性伴侶的可能性,男性和女性表示他們準備建立長期情感承諾的年齡已經推遲到更晚。其次——根據加西亞的說法,更重要的是——媒體和流行文化更廣泛地接受了隨意性行為。

當人們說美國文化高度清教徒化,因為它不允許電視上出現裸露時,這並不完全正確。“矛盾”將是更好的形容詞。雖然大多數電視劇和真人秀節目永遠不會向你展示乳房或臀部,但你會看到對隨意性行為的完整展示,彷彿它是正常、積極和令人嚮往的事物,無論性別如何。相對於過去幾十年,這是一個重大變化。今天針對年輕女性的資訊鼓勵她們在沒有過去父權制限制的情況下自由行動,並考慮隨意性行為而不會感到羞恥。

2012年發表的一項有趣的研究加強了這一假設:招募了160名女大學生,並將她們分成兩個同質群體。一組被要求閱讀摘自《時尚》雜誌的關於性關係的文章,而另一組則閱讀缺乏性內容的娛樂文章。在稍後的某個時候對這些女性進行了檢查,可以看出,那些接觸過《時尚》雜誌內容的女性更可能支援女性應該以任何她們希望的方式尋求性滿足的觀點,同時她們也認為發生零星性行為的風險較低。

雖然這是一項小型研究,其結論可能會受到批評,但它加強了加西亞的基本論點:媒體和社會今天向年輕人傳遞的關於隨意性行為的資訊與幾十年前表達的資訊截然不同,這一因素正在促進隨意性行為文化的擴張,並縮小女性和男性之間態度的差異。

“我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兩性之間態度上的細微差別,”加西亞解釋說,他指的是民意調查顯示,男性和女性對隨意性行為的看法比他們預期的要相似得多。似乎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尋求沒有承諾的性滿足,而更多的男性表示他們渴望與隨意性行為相關的情感成分。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加西亞認為,我們的性本能受到自然選擇的強烈制約,但他同時也認識到,進化邏輯非常簡單,無法完全解釋西方社會性行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在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在接受調查的832名大學生中,49%的女性和26%的男性報告說對他們最近一次的隨意性行為有負面情緒反應,而只有26%的女性和50%的男性表示滿意。該研究的作者想探討這些差異背後的動機,因此他跟蹤了394名大學生一個學期。他發現,對於那些遭受孤獨或抑鬱情緒困擾的人來說,隨意性行為改善了他們的精神狀態;而那些社交生活豐富且抑鬱傾向較輕的人發現,隨意性行為使他們感覺更糟。

總的來說,加西亞認為,隨意性行為往往會產生比負面影響更積極的影響,從而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但他警告說,情緒可能是衝突的,他引用了一項研究,其中72%的女大學生表示她們至少有一次對隨意性行為感到後悔,而23%的人從未後悔過隨意性行為,3%的人後悔過幾次。

根據加西亞的說法,四分之三計劃好的、被標記為嚴格隨意的性行為最終會發展成更長期的關係。對於這些“偶然”的愛情感覺,一個經常給出的解釋是,當性生活美好時,性高潮後會釋放出大量的催產素。這種物質被稱為“愛情荷爾蒙”,因為當它分泌時,會產生幸福感,並促進與你身邊的人建立依戀關係。

毫無疑問,化學反應與之有很大關係。但是,根據加西亞的資料,似乎很明顯,在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性的偽裝背後,已經存在著一種傾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建立更牢固的關係。那麼,當他們說性時,為什麼稱之為愛呢?

About Pere Estupinyà

Pere Estupinyà is a Spanish chemist and biochemist from Barcelona who abandoned his doctoral studies in genetics to pursue a career in science journalism. Currently, he's an analyst in Latin America for the Knight Tracker in Spanish based out of MIT.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rain Snatcher: Sharing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e World's Most Brilliant Minds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4) and S=EX2: The Science of Sex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3).

More by Pere Estupiny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