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太陽系充滿了碎片,這是其45億年前活躍鼎盛時期的殘餘物。行星是最引人注目的化石遺蹟,巨大的木星的質量是其他主要世界總和的兩倍半還多。還有大量更小的天體,從小行星到彗核,都在各種軌道上繞太陽旋轉。
也許最著名的是小行星帶中微小的成員,這是一個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巨大區域,那裡聚集著數百萬個天體。它們總共的質量不到月球質量的百分之幾,大多數都很小,以米為單位衡量,但也有一些足夠大,可以躋身近行星俱樂部,例如直徑近 1,000 公里的矮行星穀神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小行星帶的成員數量眾多,但它們仍然是非常分散的群體。如果您乘坐宇宙飛船從火星前往木星,您很難在一百萬公里以內經過任何一顆小行星,因此很難形象化這個星群的宏偉結構。
除非您採用斯隆數字巡天 (SDSS) 的結果,並渲染其望遠鏡測繪探測到的 100,000 顆小行星的位置和運動。這裡的影片由 Alex Parker 根據 SDSS 資料生成,每個天體的顏色都反映了小行星色調的實際變化,這是瞭解其成分性質的關鍵。較暗(偏紫色)的天體是“C 型”或碳質天體,而較亮的天體通常是“S 型”或“V 型”,富含矽酸鹽的岩石天體。
彩繪石頭:斯隆數字巡天中的小行星,來自 Alex Parker 在 Vimeo。
您還可以發現(偏紅色)的特洛伊小行星——潛伏在木星軌道上,位於木星前方和後方的天體。這張地圖是對我們行星際鄰域重要組成部分的精彩、全面的視覺化。小行星“帶”很厚,並非侷限於狹窄的帶狀區域,軌道傾斜度很大,天體屬於不同的群和族——這是早期事件、碰撞和引力劫持的跡象。天體的精確成分,以及該成分如何隨位置變化,也是太陽系早期歷史的重要線索,是早期動盪和重組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