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2016年9月一個平靜的下午七點左右,一枚宇宙神V型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轟鳴升空。火箭搭載著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 任務,旨在研究名為“貝努”的碳質小行星,並帶回約 60 克物質供地球研究。
大約四年後,在 2018 年 12 月抵達貝努後,該任務目前正處於漫長的準備期,以便從這顆由來自早期太陽系形成的原始物質組成的、重達七千萬噸的瓦礫堆中獲取珍貴的一小塊碎片。這項準備工作的一個關鍵部分是確保航天器可以安全地機動下降到小行星表面,到達預定的取樣區,並再次安全地機動離開。
2020 年 4 月 14 日,航天器進行了一次準備性下降,下降到貝努表面上方約 65 米處,然後撤退,所有這些都在大約十分鐘內完成。下面是 OSIRIS-REx 拍攝的精彩延時影像。最低下降點處最大的巨石直徑約為 13 米。在該點您還可以看到更光滑、更暗的區域(稱為夜鶯取樣點),這將是最終的著陸目標。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計劃於 2020 年 8 月完全下降到表面,以部署“觸碰即走”取樣臂(在上面的影像中心可見)。該裝置集成了一個系統,可以快速用氮氣噴射表面,將物質揚起到取樣頭中,以嘗試獲取直徑達幾釐米的塊狀物。同時,較小的塵埃顆粒將被動地收集在由精細環狀不鏽鋼製成的墊子上。
如有必要,OSIRIS-REx 可以進行三次這樣的嘗試。一旦捕獲到足夠的樣本,它將密封樣本,並在一些運氣和大量工程技術的幫助下,在 2023 年 9 月將樣本帶回地球,透過降落傘降落在猶他州的一個美國空軍靶場。
但是,除了對我們太陽系歷史的科學見解之外,訪問貝努還有一個稍微令人清醒的動機。在潛在地球危害小行星排名中——這些小行星的軌道與我們地球的軌道交叉——貝努在累積評估系統中排名第二,該系統包括潛在的撞擊能量釋放。
事實上,估計貝努在 2175 年至 2199 年之間的某個時間撞擊地球的機率為 1/2700。雖然這遠非令人恐慌,但貝努的瓦礫性質和活動(偶爾噴出塵埃和岩石,可能是由於熱變化和揮發物)意味著它的軌道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一定程度的隨機偏移,此外還有來自雅科夫斯基效應的變化。OSIRIS-REx 的資料將有助於完善我們對貝努未來威脅的認識,儘管這種威脅不太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