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陸彗星的超現實任務

在2014年11月12日,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任務將釋放小型機器人著陸器菲萊,使其沿著軌道下降到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簡稱67P/C-P)表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2014年11月12日,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任務將釋放小型機器人著陸器菲萊,使其沿著軌道下降到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簡稱67P/C-P)表面。羅塞塔號已經從其10公里軌道進行機動,以到達部署菲萊的正確位置。

著陸點位於橡膠鴨形狀的彗核的“頭部”(儘管它也可能被比作一個半吃完且相當腐爛的蘋果核)。這個目標區域現在被命名為“阿吉勒基亞”,以紀念地球尼羅河上的一個島嶼——伊西斯神廟最初的菲萊島家園在阿斯旺大壩建設期間被淹沒後,神廟被遷往那裡。

這代表了太空探索史上一個非凡的階段,但同樣非凡的也許是,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地方是多麼的陌生和超現實。這是一張從27公里外拍攝的影像,顯示了位於彗核奇異塔頂的著陸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菲萊將嘗試著陸的“鴨頭”頂部(來源:ESA/Rosetta/NAVCAM)

從不同的視角向下看,阿吉勒基亞著陸點顯示在此處——預計位於直徑1公里的紅色圓圈內。

菲萊著陸區(ESA/Rosetta/MPS for OSIRIS Team MPS/UPD/LAM/IAA/SSO/INTA/UPM/DASP/IDA)

為了從稍微不同的角度瞭解整個環境,這裡是67P/C-P的全貌,其中暗示了彗核“頸部”正在發生的外溢現象,因為揮發物昇華,將塵埃帶入行星際空間。彗核端到端的長度約為4公里。

從28公里外看到的景象(來源:ESA/Rosetta/NAVCAM)

在11月11日至12日期間,將對是否釋放菲萊做出“同意/不同意”的決定。由於從地球到那裡有28分鐘的單向光程時間,如果給出“同意”的決定,這將完全是一次自主操作。

菲萊大約需要7個小時才能下降到阿吉勒基亞——這是著陸中最棘手和最令人緊張的部分之一。67P/C-P的彗核正在旋轉,就像一個首尾相連的啞鈴(是的,橡膠鴨、蘋果核、啞鈴,沒有一個單一的描述能夠完全捕捉到這個物體的本質)。如果旋轉速度保持在每轉約12.4小時,菲萊應該能夠擊中正確的位置——但是隨著彗星升溫並失去物質,旋轉速度可能會發生微小的變化。

如果運氣好的話,一切都應該順利進行,但是如果你觀看以下歐空局的影片,你會看到(大約在0:50處)這有點像一個遊樂場遊戲,你試圖擊中一個瘋狂翻滾的目標以獲得獎品(只不過在這裡你真的想要這個獎品)。

如果菲萊成功著陸,它將啟動一系列實驗和儀器——在約64小時的過程中耗盡其主電池的能量。

在那之後,菲萊的壽命取決於其太陽能電池板能否為這些電池充分充電——希望足以使其度過67P/C-P在2015年3月最接近太陽的時期。

菲萊的下降程式(ES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