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與宇宙黑暗時代

中國嫦娥四號登月任務另有玄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一切順利,2019年1月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建造的機器人著陸器和漫遊車(嫦娥四號任務)將降落在月球背面。精確的著陸地點是馮·卡門隕石坑,位於月球南極地區更大的艾特肯盆地內,這是一個在科學、探索和自然資源開發方面都備受關注的地點。

但是,如何與一個實際上始終在地球上看不到,隱藏在月球表面的著陸器和漫遊車進行通訊呢?由於月球沒有通訊衛星網路,你必須自帶。或者更確切地說,就嫦娥四號任務而言,你需要提前幾個月發射一顆專用的無線電中繼衛星。

月球不像地球那樣擁有非常方便的地球同步/地球靜止軌道,也沒有月球靜止軌道。事實上,如果把一顆衛星的軌道週期設定為月球日(27.3個地球日),它將位於月球表面上方約88,000公里處,這超出了月球的“希爾半徑”——或者說由於地球和太陽的引力潮汐力而存在穩定軌道的區域。把物體放在那裡,它不會停留太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世界正在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月球確實有一個拉格朗日-2點。或者更準確地說,地月系統有一個L2點,它沿著連線地球和月球的直線,位於月球背面約64,500公里處。這個位置是旋轉的地月系統的向心力與兩個天體的引力平衡的地方。換句話說,你可以在這個點附近(在所謂的暈輪軌道中)徘徊,而無需費太大力氣,並且可以保持在月球背面的上方,同時又足夠靠邊以便與地球通訊。

早在2018年5月,中國國家航天局就向地月L2點發射了一顆名為鵲橋的中繼衛星(以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命名),它可以使用4.2米拋物面天線為月球背面提供必要的通訊。

但這並不是鵲橋的唯一用途。它還搭載了一個名為荷蘭-中國低頻探測器(NCLE)的實驗,該實驗與拉德堡無線電實驗室、ASTRON(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和ISIS合作建造。這個實驗包含三個5米長的天線,將在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漫遊車完成主要任務後展開。

這些天線的設計目的是探測低於約80 MHz的無線電頻率,甚至低至約80 kHz。低於約30 MHz的頻率基本上被地球電離層阻擋,因此如果這些頻段中存在任何宇宙來源,你必須從太空中進行監聽。

其中最誘人、最有希望的宇宙來源是早期宇宙中的氫氣。氫原子可以以1420.4 MHz(或21釐米波長)的頻率發射光子——這是一個非常特殊、非常特殊的訊號。這種發射幫助射電天文學家探測附近的宇宙中的原子氫,這是我們瞭解星系結構和旋轉方式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我們探測越來越遠的物體,這種發射,就像宇宙中所有其他電磁輻射一樣,會因宇宙的膨脹而發生紅移。

當我們探測到大爆炸後約37.7萬年到大爆炸後約1000萬年之間存在的物質——宇宙的“黑暗時代”——氫發射的光子在到達我們這裡時,其頻率會被紅移10到1000倍。這使得它們正好位於NCLE實驗旨在探測的頻段中。

對於天文學來說,這是無線電頻譜中棘手的一部分。例如,地球電離層中的活動仍然會干擾——我們需要知道干擾的程度以便減輕干擾。衡量這一點的一個好方法是將月球放在我們和探測器之間,阻擋大部分地球的噪音。

希望鵲橋上的NCLE實驗將為未來更雄心勃勃的專案鋪平道路。有一天,我們可能會擁有基於太空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宇宙黑暗時代的低語;大爆炸風暴與恆星誕生之間的平靜時期。而且奇怪的是,我們將為此感謝月球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