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一個圍繞中年恆星執行的小而潮溼的行星的北半球正值夏季,這個行星位於一個旋渦星系中,該星系中的物質正享受著短暫的鼎盛時期,然後在大約40億個相同小而潮溼的行星的軌道週期後與另一個星系碰撞。是時候來一些簡短的故事了。
在任何其他情況下,一臺機器在約10年的時間內行駛25英里都很難令人印象深刻。但這是火星,這是一臺最初任務要求執行幾個月,探索距離僅為半英里的機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機遇號”探測器自2004年著陸火星表面以來,沿著一條曲折蜿蜒的路線,在非凡的科學發現之旅中,現在已行駛了超過25英里的火星地形。這使其在其他世界駕駛的藝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僅次於蘇聯月球機器人“月球車2號”,如這張方便的資訊圖中所示。
“機遇號”成就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它完全依靠太陽能完成這一切——在火星的冬天和夜晚、沙塵暴(其中一些實際上幫助清理了太陽能電池板——見下文)以及即使對於六輪車來說也很棘手的地形中倖存下來。
但記錄會被打破,儘管“好奇號”(由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供電)還有一段路要走,但人們期望它最終將超越這個“小而強大”的探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