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小獵犬2號”著陸器,曾被認為已墜毀失蹤,最終在火星上被找到。
早在2003年12月,一個大膽且明顯的英國機器人裝置從歐洲航天局(ESA)的“火星快車”軌道器上釋放出來。耗資1.2億美元的“小獵犬2號”著陸器被設計成衝入火星大氣層,並用降落傘降落到表面。到達那裡後,它會彈開頂蓋,露出成套的科學儀器,頂蓋反過來會開啟四個太陽能電池板,全部平放在地面上。憑藉機械臂和一個用於獲取地下樣本的小型“鼴鼠”,“小獵犬2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的地質、化學,並嗅探生命的同位素特徵。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小獵犬2號”重約33公斤,展開後僅約2米寬,只是一個火星探測的“小傢伙”。
可悲的是,事情並沒有如願發展。沒有收到來自著陸器的無線電訊號,任務被認為是失敗的——要麼墜毀在火星上,要麼只是在著陸後沒有展開。
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歐空局釋出了似乎是“小獵犬2號”在火星表面上的良好照片證據。利用來自“火星快車”的高解析度成像,最終的著陸地點已被精確定位。在幾百米的範圍內,似乎可以看到部分展開的著陸器、其大氣層進入背殼和降落傘殘骸。
雖然在成像解析度的極限範圍內,但似乎並非所有太陽能電池板“花瓣”都成功開啟,這可能阻擋了著陸器上的摺疊無線電天線。
這是一個苦樂參半的時刻。“小獵犬2號”的策劃者,科學家科林·皮林格,不幸於2014年去世,未能得知任務的真相。
但這個故事的積極結局是,大氣層進入和著陸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是成功的——將著陸器降落在正確的位置——這些資訊增加了關於火星著陸工程的知識積累,火星著陸是有史以來最困難的地外機動之一。



